新世纪教育面临新挑战。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创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部决定,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研制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目前,作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奠基作用的语文课程,历时近两年,已研制出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这是建国启研制的第一个《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它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本文仅就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综合素养,并有意识地凸现出来。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或者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2O世纪6O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7O年代、80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O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凡是在本学段应当具有的语文素养,统统包括其中。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