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教学时,教师先向同学介绍:李白本有济世之志,然而他的这种志向始终未能实现,于是他就将郁闷的心情放游于山水之间。使学生了解李白放纵不羁的性格及怀才不遇时仍能保持潇洒浪漫的气度。在此氛围下,引导学生进入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感受湍急的峡流、急速的顺水舟、声犹在耳的猿啼、重叠的山峦,从而领悟到诗中所寄寓的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通过体会诗人宽大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增强学习效果。
二、打造情感课堂,利导乐学
教育家托兰斯大林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设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这就决定了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要改变被动的主仆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最大限度地与学生心理交融,消除隔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友好相处、平等交流,从而减轻学生学法选择上、问题化解上以及质疑创新上的心理压力,使之处于自主探索的主动位置,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教学李白写的《赠汪伦》一诗时,并不先介绍作者,而先出一个急转弯谜语题:“心不黑”打一唐朝诗人的名字(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答案是“李白”)。接着,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李白的背景资料,或者背一背自己所熟悉的李白的诗: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在课堂活跃的同时,教师深情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不仅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而且也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如果愿意朗读的同学,还可以与老师一起在朗诵中升华感情,使学生融情于诵读中。师生配合默契、学生感情充沛、课堂气氛活跃,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三、构架情感桥梁,触类旁通
现代先进媒体适时恰当地介入教学活动,能产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的绝妙功效,可以快速降低学生感知的难度,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高明的语文教师都善于借多媒体所说之“言”、所发之“声”、所绘之“形”及所创之“境”来构架一座教与学的情感桥梁,师生置身其间会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和真实感。这时,师生便可无拘无束地交流体验,因而也就强化了双边活动的参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