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训练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组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组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之中。
训练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并将要培养的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分别列出,各自形成训练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训练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训练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作用。教材还应采取措施,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譬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检测系统可以对教学做到及时反馈、调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各项训练的落实。每课、每组可设计自我检测的内容,每册可设计重在测试听、说、读、写能力的样题,引导老师对一学期的语文教学进行全面的检测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质量评估。
总而言之,我们期望21世纪的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是全方位的,开放的,重在营造一种学习语文的环境、氛围,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尽可能多的运用语文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渠道。我们期望21世纪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是辅导训练型的,灵活而有弹性的,重在激励、指导学生由“爱学”到“学会”到“会学”,使学生在接受全面的、主动的训练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如果是这样,课程和教材就担负起了在语文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