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第一次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大纲开宗明义写道:“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在论述语文同学习各门知识、同“思想的开展和知识的增广”的关系时强调:“语文是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大纲明确了语文学科这一工具性的特点,回答了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
这个认识的得来是不容易的。它是对1958年“教育大革命”以来不少地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反思的结果,是1959年到1961年语文教学战线关于“文道关系”争论的最大收获。经过争论得到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文与道是辩证的统一,文是基本,道是灵魂。语文教学负有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2.强调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重视“双基”是1963年大纲的又一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
(1)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使学生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这个识字量,是建国以来也是迄今为止几部大纲规定的最大识字量。这个识字总量和对一、二年级的识字要求,必须形成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
(2)在大纲“教学内容”部分,对识字、写字、课文、练习、作文的内容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以保证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落实。
(3)突出语文学习的艰苦性,反复强调多读多练。
(4)全面提出讲读教学的原则。指出“讲读教学一定要贯彻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原则,要讲清楚文章的思想内容,必须讲清楚文章的语言文字;反过来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得越深刻,对于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理解得越透彻。”这里提示的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既是讲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又是讲读教学的一般过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