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在《谜语》的学习中,学生依照目标和学法进行自学。通过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交流:学生把猜出的谜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拓展: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谜语在小组里交流,也可在组际交流。评出猜谜优胜小组,在课内得到了拓展。
实例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是这一设计的最大特点。使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更大、更多。
3.学习时机:当遇到争议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免产生争议,这是极可贵的教学机遇。“灯不拨不亮,理不争不透”,几乎所有的课堂争议,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感受的难得机会。通过组内成员争论,最终找出最好的结论和思路。
学习模式:引发争议——自由讨论——总结汇报
课堂实例:《乌鸦喝水》
引发争议:《乌鸦喝水》的第二段教学中,学生通过学文知道了乌鸦找到的水装在一个瓶子里,这时,我拿出三只装有水的瓶子(a盛满水的小口瓶b盛有小半瓶水的小口瓶c盛有小半瓶水的大口瓶)问:“乌鸦找到的水究竟哪一瓶呢”?教室里可热闹了。孩子们有的说:“1号瓶!”有的说:“2号瓶!”还有的说:“3号瓶!”
自由讨论:围绕“乌鸦找到的水究竟是哪瓶?”而产生争议,我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为了说服同伴,孩子们必须说出自己的理由。读书一知半解的同学很难说服他人,靠猜测的同学当然更说服不了他人,只有仔细阅读,善于思考的孩子才能在课文里找到最好的理由:“可是,里边的水不多,瓶口又小,它喝不着。”终于,通过讨论孩子们的意见趋于一致。这样的小组讨论,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总结汇报:当孩子们把与同伴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上汇报时,大家都选择了“b”(装有小半瓶水的小口瓶)。孩子们发出了“耶——”的欢呼,我不失时机的问:“你们是从哪儿发现结果的?”孩子们自信地告诉我答案就在书中,通过总结,孩子们知道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他就会仔细地读书,利用书去解决问题。
实例分析: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学习,在尝试中发现独立探究、合作讨论中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和学习能力。《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故意设置学习障碍,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带着争议仔细观察、认真读文,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通过与伙伴的交流讨论,获得了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