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境感悟的基本方法是读书
关于阅读教学,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目前,我们用得最多,常常见诸于报端的一个主题词就是“入境感悟”。入境感悟是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感悟意境——指导读书”还是“朗读课文——进入情境——读书感悟”,即是“入境——读书”还是“读书——入境”?这次,我听了11节县级竞赛课(使用一下教材),发现有这么一个倾向: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或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媒体,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或开展游戏活动,然后在这种情境中引导读书,即引导学生先入境后读书。对这种教法,我实在不敢苟同。这种创设的情境说到底是老师心中的情境,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理解现在不是靠老师的口授给孩子,而是靠老师设计的图片、表演传递给孩子,这种“情境”因为没有孩子的参与而显得缺乏灵性性与诗意。于是就有了表面的热热闹闹,实质上孩子常常游离于“情境”之外。要让学生入境感悟,必须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因为阅读教学的活力在于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我们曾做过一项调查,让学生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够“看到”课文描绘的意境或成为童话故事中的一员。问卷表明,只有当孩子对课文读得非常熟,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时,语言符号才会自然地转化为情境。在课文内容没有熟读基础上的感知的情境常常是混乱的、模糊的,甚至是复杂的。这就告诉我们读书才是孩子入境的根本方法。而且,当孩子读熟课文后,课文中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的意境往往要比课文中的插图丰富得多。
当然,为引导孩子入境,教师对孩子的读书应加以指导,启发他们边读边想,在读书中想像,在想象中入境,在入境中生情,从而提高读的水平。如《鲜花和星星》,这是一首儿童诗,富有情趣,琅琅上口,很适宜儿童朗读。在学生反复朗读甚至成诵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画画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事先,老师把黑板已装扮成一块硕大的草地)。结果,学生眼中的鲜花色彩之多,形状之多,令听课的老师由衷赞叹。更可喜的是开满鲜花的草地还引来无数的密蜂、小鸟、蝴蝶,美丽而富有活力,这真是孩子心目中的乐园。这幅透着灵气,溢着情境,充盈快乐的画面远比老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画面精彩得多,生动得多。添画的过程就是孩子入境的过程。在孩子入境后再要求他们把这种快乐告诉别人,即把入境的感受读出来,已不再是难事了。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优美的课文。曾听一位老师这么指点孩子来启发他们的想象。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老师满怀激情地说“
同学们,老师带你们去看草原。只要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去想象,你们一定会看到草原的。”同学们都闭上了双眼,悠扬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老师轻柔的语调缓缓提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草碧绿碧绿的,仿佛要流出油来。空气是那么清新,到处弥漫着野草野花的芳香。此时正是黎明时刻,整个大草原还沉沉地睡着……”老师动情地说着,努力为学生营造一幅草原沉睡图,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稚嫩的小脸露出甜甜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