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课堂———感受舞蹈的心灵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的。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呢?
1.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即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和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课文内容、对生活、对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他们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的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此,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的教学气氛。如在教学《蚕姑娘》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录像中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学生惊奇与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蚕了。我随之又提出:“你们想问蚕姑娘些什么呢?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孩子们“神采飞扬”。
3.教学活动中注重给孩子“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通过写学生在老师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的事情,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紫丁香很美,但是还有比紫丁香更美的人。是谁把这美丽的紫丁香献给了美好的人了呢?……”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从而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文”真正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