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诗词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诗词论文 ›› 文章正文

诵读 体味 内化 提高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2月26日 11:32 浏览次数:3108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11098

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我们的诵读方式也自应不同。我们读到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陆游的“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就不能不想到南宋前期是剑与火的时代,血和泪的时代,仇共恨的时代。面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耻辱,人民的苦难,爱国诗人们的作品是蘸着自己动脉中沸腾的血液写成的,它们光昭日月,气吞山河,不仅唱出那个时代最强音,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严峻斗争中,也曾教育和鼓舞过千百万人。读这样的诗词,我们自己都会热血沸腾,产生惊心动魄的感动。有了此情,即使读婉约派女作家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会一改柔美明艳的语调,“拨动铜琵琶,叩响铁绰板,放开关西大汉的粗嗓门,高歌一曲”,让诗句喷发出火焰,表现出坚决抗敌的态度。

  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用更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古代的许多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但同为送别诗,由于作者所处时代不同,诗人际遇不同,风格就不相同,我们读来方式也不能相同。

  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少年的离别,诗人劝慰杜少府: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个在天边,一个在海角,而情感交流不和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这首诗一洗离别悲酸之态,意境开阔。我们读起来也应语调爽朗,节奏明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是深情体贴的离别,“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构成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画,读来绝不应是黯然销魂的那种离别情调。所以语调要轻柔明快,透露出一种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主人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包含着对远行者深情的体贴,殷勤的祝愿,临别的依依,复杂的感情尽在这句诗中。读来要深情而绝不悲哀,凝重而绝不暗淡,方能把这首诗的神韵表达出来。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