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明确主题,注意整体协调。布置教室前先确定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从内容、色彩、形式等方面进行来进行整体设计。内容上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色彩上要协调美观。各种色调会激起师生不同的心理意识水平、不同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教室的色调宜采用柔和明亮、淡雅清新的颜色,如淡绿色、淡蓝色等,能给人柔和、亲切、舒适之感。
第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一天中有大量的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老师不要过多地包办代替,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布置教室,能让他们觉得有亲切感,好像布置自己的家,有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凝聚了学生才智和情感的作品,能让他们看得懂、能理解、易接受,也能更加珍惜和爱护;而且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们还需要分工负责、团结协作,这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是一种很有利的资源。
第三、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教室的布置不能长期没有变化,这样学生会失去新奇感,对之不闻不看不管,久而久之,教室作为一种教育的因素、教育的资源也会逐渐失去应有的活力。所以,对教室的布置应该不断更新变化,而且整个教室资源也是能不断地动态生成的,它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取进步的动力和养分。
总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室的物理环境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应因地制宜地创设出最佳的教室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育价值。
(二)重建教室中的人际关系。
教室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及教室中的空间行为模式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师生关系的变革,它强调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的、理解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室里,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课堂和教室的唯一主宰,而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