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我国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的机会还不够。有些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安排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大力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仍然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的任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无法代替的优势,它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活动中全面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所学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我们也要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受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特别是那些难度特别大的全新数学知识,单靠学生的探究有时是难以解决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探索点,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探索活动,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历。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这也是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两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又要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改善模仿、训练方法的质量,提倡互动式指导毫无疑问,模仿、训练等接受性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模仿、训练和教师的讲授不一定要与被动学习画上等号。通过模仿、训练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传统教学一向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接受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基本条件是教师要进行互动式指导,即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数学课堂中的讲授要针对学生的困惑,练习要练在点子上,要坚决反对题海战术。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接受性学习不等于被动学习。只要处理得当,接受性学习也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教师要大力改善课堂讲授、模仿、训练方法的质量,提倡互动式指导,要让学生具有主动接受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学生头脑里要具有联系新数学内容的知识经验,把数学训练和数学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教师的指导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只有针对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与学生开展互动。
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与“模仿、训练”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建立健康的数学课堂。在和谐的数学课堂中,要建立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成为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师生双方积极地开展对话和互动,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共同发展。无论使用自主、合作、探究还是模仿、训练的方法,教师都应该关注并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作用,避免学生被动地学习。(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