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这真是一段振聋发聩的话,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感悟!我真的想让全中国的教师都读到这段话。
老师们,好好地回忆一下我们所表现和所作为的吧,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情绪走上课堂的,我们创设了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我们让每个孩子都活得愉快,学得开心了吗?我们每天都做到了吗?我们每年都做到了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渐渐对自己的工作变得疲惫困乏甚至厌倦。原因在哪里?我常常在思索,终于找到了几点:
1.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教育事业”一向被人们看作是世界上最崇高的事业,其原因之一大概也源于我们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天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一个个简单的“零件”,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复杂性。而我们呢?将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看成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将膝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成了毫无个性的产品:只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不看到“岁岁年年人不同”,对自己的工作只想到量的累积,不追求质的飞跃,时间一长,便失去了对工作的好奇心,一切只在惯性的轨道上滑行。
2.社会转型带来的心理冲击
工作量大,课时多、学生多、事务性的工作也多。既要“学生成绩拔尖”,又要“学生素质发展全面”,这些都使每一位教师有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对教师综合评价制度的不完善、评优晋级的不合理现象等,都使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就可能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3.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
虽然社会对教师有着诸多的高要求、高期望,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却“不尽如人意”。越来越富的大款和教师长期的清贫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住房、经济收入等方面还存在挫折感。超负荷的劳动付出和劳动创造出来的巨大潜在价值与教师微薄收入的反差强烈,致使部分教师心理失衡。
面对这些客观现象,我们该如何应对?
1.让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
新课改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每一位教师又何尝不需要“平等与和谐”?多一分忍让,少一分计较;多一分合作,多一分成绩;多一分帮助,多一分感动。愿我们都能在感动与收获中学会享受。
2.自己学会反思
只有经常反思性地写,我们才会目中有“人”,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用审视的目光,负责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育教学现状反思创新,尽量减少或避免低效、重复无效的劳动。经常反思性地写,才有与时俱进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刻苦地学习,吸纳新的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主动积极地汲取别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经常静心反思,才能客观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3.学会做一个简单的人
因为简单,便会把很多事情看得无关紧要。学校是一个相对纯净的世界,但它并不完美。虚假与功利,浮躁与多变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左右着我们的教师。如果我们能“举重若轻”,“大智若愚”,以简单的心态看那些看似复杂的事情,就会“拨云见日”:心灵的融合不在绣花的“公开课”,而在真实的课堂;改革的羁绊不在制度的约束,而在心灵的闭塞;真正的快乐不在几张荣誉证书,而在师生灵犀相通的默契。由此想来,很多看似重要的事情不是无关紧要吗?同时因为简单,我们便会尽力做好自己认为重要的每一件事情。读读书,写写教育心得,写写生活感悟、情感历程。这样,我们的心态便会始终处在一种敏锐、活跃的状态。我们若不能天天成长,学生又怎么可能天天成长?
老师们,想想吧,突至的冰雹会损伤多少无辜的庄稼,肆虐的狂风会吹断多少稚嫩的树枝,阴霾的天空下会让多少小鸟惊恐不安,大雾弥漫的时候多少人会胆战心惊。
注意我们的情绪吧,我们的情绪决定着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