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学习与愉快学习
近年西方大力提倡愉快学习,但在东亚传统,特别是中国传统中,刻苦是学习的应有态度。东亚人视学习为严肃、认真的事情,不应儿戏,国外学者也发现海外华人父母自小就教导儿女努力乃成功之途。而中国人皆熟悉“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这与西方鼓吹简化学习内容,引进有趣活动等措施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成了强烈的对比。
其实东亚人也追求“愉快学习”,但他们所追求的,是透过刻苦努力而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当然,在中小学阶段要学生获得这层次的满足感殊不容易,但这始终是东亚人追求的目标。
这对比的背后也反映对学习的不同态度;究竟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层次的“愉快学习”?
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
西方学者鼓吹学习的内在动力,并视如考试压力等外在动力为有害的。但在东亚地区,适当的外在动力被视为是积极和必要的。适当的考试压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鼓励学生学习时,应外内动力并用。人总有惰性,若无如考试压力之外在动力,难以引发学生努力学习。当然,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适当”之压力。大多数东亚国家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似乎已超越“适当”的程度了。
这对比的背后,涉及对人性的不同观点。西方学者对人性的态度较为乐观,认为内在动力已足以引发学生学习。在这观点上,是东亚学者过分悲观抑或西方学者过分乐观?
大班教学与个别化学习
个别化学习在西方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学习模式,而大班教学只是在经济条件不许可下的次选。但东亚的传统却鼓励在群体中共同学习。在群体学习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至为重要,而若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示范,那么班级的大小就相对地不太重要了。西方的个别化学习,局限学生单与教材接触,失却或减少了向活生生的教师学习的机会,是学生的大损失。
这对比的背後,是对教师角色的不同观点。相对西方而言,东亚教育更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示范作用,这也正符合中国“身教”的传统。
教师的资格:学者与教员
知识爆炸与互联网的发展,使人认为不应要求教师完全掌握所教的学科内容。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或导航者。换言之,教师应该是教学专家(教员)而不一定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然而,东亚地区仍然视教师为对所教学科内容有透彻认识的学者。教学方法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科内容的掌握。事实上近期的研究指出,若没有对学科内容的深切掌握,是无法施展适当的教学法的。东亚的传统是要先作好学者,才可作好教员。这对比的背后也是对教师角色的不同观点:究竟教师基本上是学者抑是教员?学生、教师、学科,何为中心?
综合以上的讨论,相对西方教育而言,东亚教育的特色,涉及对人观、数学观、教学观及对教师角色的不同看法。核心的问题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何者为中心?是学生?教师?抑学科?西方学者似乎过分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东亚教育的定位,可能应该是学生、教师及学科三者并重。
结论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东亚的教育或数学教育作辩解,也不是说因为东亚地区学生数学成绩优异,所以西方国家就应该向东亚学习。本文只是要说明,东亚教育有其特色,而这特色是基于对人、对教育及对教师角色的不同看法。面对西方学者批评我们教学方法落伍时,我们不应妄自菲薄。我们当然应该向西方的长处学习,但也应了解东亚教育有其优点和特色,而这特色不是建于朝夕,乃是有其深厚之文化背景。盲目引进西方的做法未必奏效。
香港作为东亚地区的一员,在面对翻天覆地的教育改革时,有否考虑我们东亚教育之特色?香港的教育改革又应如何定位?本文的目的,正是要为寻找香港教育改革的定位提供讨论的塑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