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从认识的层面看,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的层面看,情况并不容乐观,脱离实际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因此,广大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问题——学现实的数学
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个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教师的任务在于忠实地“教教科书”。“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成了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结果,数学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以备受学生关注的“世界杯”足球赛为题材组织教学。在播放巴西球星激动人心的射门录像片断后,我告诉学生最近四届“世界杯赛”的进球数分别为:1990年,115个;1994年,141个;1998年,181个;2002年,161个。再启发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各届进球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又如《圆的认识》一课,课始,在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许多圆形的物体(如硬币、车轮等)后,我启发思考:我们所见过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车轮能不能做成椭圆、正方形、三角形的呢? (生:不能)车轮为什么一定要做成圆形的呢?圆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兴致勃勃地对新课展开探究学习。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自身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