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前沿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小学数学名家们多年来的教学心得,以及国内外的最新数学教育动态。你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数学教育前沿。

教育资讯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数学教学前沿 ›› 教育资讯 ›› 文章正文

老科学家讲给年轻人的创新故事

责任编辑:小西瓜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10日 08:36 浏览次数:1261
No.A50478

金秋时节,中国科学院又迎来了万名莘莘学子,他们将成为科研队伍的生力军。9月8日,固体力学家、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白以龙院士和中科院数学院研究员陈锡康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的创新案例讲座会场,通过现场与视频传输结合的方式为2000多名新生做了精彩的演讲。

会猜会做

40年前,白以龙院士作为研究生进入中科院,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听师兄们讲,在研究方法上要会猜会做,将来就能做出一些国家很需要、又很像样的工作。

“会猜会做”给当时的白以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清楚地记得一位师兄说过的两句话:“只会做不会猜,是瞎写真算,没有方向地在地上乱爬行。只会猜不会做,则会是一时聪明,最后落得一场空。”

当了研究生的白以龙开始学习“猜”和“做”。“猜”的阶段,就是对整个问题的预估。在这个前提下,结题前的两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是一个既要不断地猜又要更踏实做研究的过程。他回想起在学校里学到的两种治学方法的争论:胡适提倡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0世纪50年代被批判;于是郭沫若提议要“小心假设,大胆反证”。其实两种方法都强调了“假设”(猜)和“求证”(做)两个环节,但是在提法和分寸把握上则有不同。看来,“猜”和“做”的问题是有普遍性的。

白以龙认为,要猜得准、做得好,就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思维方法。因为猜着一点或猜得似是而非并不太难,但真正猜得准、做得对,能下科学结论,绝非易事。他提醒年轻人在学校学习阶段要注意积累知识,并指出应当如何训练思维方法:首先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法则;其次是具体设计实验,观察现象,用具体的定律、方程和公式拟定算法,整理数据,去找未知的规律或精确的答案;再次,要牢牢把握实际对象的质和质的变化、特征量和量的界限,用合适的尺子来“去粗取精”。

猜错了怎么办?有些学生猜错了之后就对自己表示怀疑,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做研究?白以龙鼓励研究生们说,做研究工作经常会猜错,但是一定要认真地纠正,如此不断地猜、做、猜、做,最终,必然能尝到“会猜会做”的味道。

因“挨饿”产生的重大成果

自1980年起,陈锡康连续25年成功预测了全国粮食产量,提前期为半年以上,平均误差为1.9%,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有关农业和粮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多次获得中央领导肯定和好评。陈锡康等科研人员在编制和应用农业投入产出表过程中,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新的投入占用产出技术。说到这项成果,他告诉在场的研究生们,这是在国家重大需求下产生的。

1957年,陈锡康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9年,根据中央指示,研究人员要下放锻炼,陈锡康被派到四川省。当时农村的粮食非常紧缺,社员常说:“能吃饱饭就是共产主义了。”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粮食歉收导致全国大面积饥荒。由于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1960年和1961年两年中国人口减少约4100万人。陈锡康深切地体会到粮食生产和粮食预测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末,原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并对此项预测提出两项要求:为便于及早安排粮食的消费、存储和进出口,要求预测提前期为半年左右,如果8~9月份发现当年粮食歉收,再到国际市场买粮,粮价已大幅度上升;要求预测精度高,误差一般在3%以下,发达国家谷物产量预测的误差通常为5%以上。

陈锡康等人承担了这项任务后了解到,国际上预测粮食产量方法主要有三种:气象产量预测法、遥感技术预测法、统计动力学生长模拟法。但是这三种方法的预测提前期都比较短,一般都是两个月左右。经过长期研究,新思路应运而生:不仅从气象因子,而且从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因子(气象及非气象)出发,提出以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为核心的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进行预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建立了多方程预测模型。

陈锡康等人进行的全国粮食产量预测工作,已经起到了对国家重大农业决策的咨询作用。

返回〖数学教学前沿〗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