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前沿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小学数学名家们多年来的教学心得,以及国内外的最新数学教育动态。你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数学教育前沿。

教学理念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数学教学前沿 ›› 教学理念 ›› 文章正文

把握教改方向,从容面对新课程(之三)

责任编辑:小西瓜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27日 09:10 浏览次数:2278
No.A4528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在教学“9加几”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全景图。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学中应如何出示?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都是教师教学前应该搞清楚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实物投影出示全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剩多少盒?”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结合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再利用全景图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安排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全景图的作用。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录制一段本校运动会的场面,动静画面结合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数学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也不能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有的教材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材本身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其呈现的是一个知识的静态结果,而没有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所以,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绝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动驾驭教材,合理调整教材,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在使用教材时,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

返回〖数学教学前沿〗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