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1、 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现在授课仍以大班集体教学为主,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如何缓解两头差异之间的矛盾,在作业设计上,我尝试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进行练习,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在作业设计上有一定的弹性,正视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力争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如在进行口算练习时候,每次练习的题量分为两至三个层次,除规定的数量外,补充一些机动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自己加选一定量的题目,完成的质量高的,用加星、盖章等方式进行鼓励和表扬,用以缓解“吃不饱”的现象。在进行一些同类型的练习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题目,如四题中选两题等,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变大。
2、 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练习中同样也需要发挥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作用,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有所收获。不要在练习中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放松的心理环境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在教学5的加减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在地上分别放两个装满米的盘子,有5只小鸡来吃米,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有的同学说:一个盘子有3只小鸡吃米……,另一个盘子有2只小鸡吃米;还有的说:都在一个盘子里吃,另一个盘子没有小鸡……,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发现,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从多方位,多角度体现了教学成果。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恰恰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情境,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三、将数学的触角延伸至课外
1、 让数学走进生活
新课标中提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提高习题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你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学用结合,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学生入学一周时,每天都可以问小朋友,今天你记住了谁的名字,今天你比昨天多认识了几位同学?你认识了几位老师?……待学到“统计”这一知识时,再让学生统计一下你认识的同学有多少?老师有多少?男的有多少人?女的有多少人?回家后统计一下自己喜欢的玩具、清点一下家中的日常用品等等,教学加减法时,让学生说家里平时几个人吃饭,用了几个碗;要是爷爷,奶奶来了,还差几个碗,来了更多的客人,你能知道需要多少个碗吗?学“分类”这一单元知识时,让学生回家帮助爸爸妈妈整理房间、自己动手收拾书包、帮助班级整理图书角等实际问题。过“六一”时,设计“今天我当家,30元钱可买什么”的练习,在活动中同学们各显身手,统筹安排,纷纷草拟为爸爸妈妈准备丰盛的晚餐的方案……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既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从课上练习到课后当“小能人”受到家长的赞赏,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又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