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

教育是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有规律可循,教育更需要耐心与热情。正如所有的艺术与科学一样,它需要智慧的指引,以便让我们更近科学,更近我们最初所拥有的理念,让我们的教育实践走向成功。让我们一起来研习“班主任兵法”。

班级管理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班主任兵法 ›› 班级管理 ›› 文章正文

小学生言行脱节怎么办

责任编辑:小丽 发表时间:2014年02月14日 10:24 浏览次数:1008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33877

  
  在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的培养中,我们十分重视言行一致的教育,但收效往往不尽人意。小学生言行脱节,究其原因:一是良好的道德信念未形成;二是在评价自己行为和别人行为时,虽知什么是对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但此时的情感体验较差,故而,不愿去把“知”转化为“行”;三是道德意志薄弱,缺乏一致性和一贯性的行为训练。小学生言行脱节是思品教育中的常见现象,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不要有任何泄气行为。那么,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可以这样说,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知的倾向;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催化剂;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导和影响下通过练习或锻炼形成的;同时通过道德行为又可巩固发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时,不仅让学生知道应怎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些小学生言行脱节,主要就是道德认知模糊,不知什么是对错,什么是美丑,以致于错把鲁莽当勇敢,在学校与在家里表现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比如:培养学生爱劳动的行为,教师可通过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认清劳动的意义和作用,并把学生对劳动的最初认识上升为带有社会意义的一种信念。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也就不会出现部分学生在校内是劳动积极分子,在校外(特别在家里)是
四肢不勤的懒惰者了。

  其次要培养道德情感,激发道德动机。
  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中,仅仅让其“知”之深永远不够,还必须让其“爱之切”。小学生接受要求容易,落实要求却很难。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听到的道理及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心需要,激发其道德动机,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同时让学生在正面的实践活动中获取良好的情绪体验,有了良好的情绪体验,就可使小学生产生坚强的意志行为,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动之以情”的原则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比如:当学生亲眼见到自己做好事给班集体带来好处,并受到师生的一致称赞时,他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就会有继续做好事的动机。而这种强烈的道德动机犹如机器本身的强大动力。在我们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们就是用这种“动之以情”的方式转化了许多“双差生”。我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后要强化道德意志的训练,注意行为习惯的练习。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虽能产生良好效果、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制力,一些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稳定,不巩固,所以我们还应锻炼小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他们在行动中克服一切困难去产生良好行为,同时使一些良好的行为经过不断有意练习而成为道德习惯,形成个性品质。欲达此目的,作为教育者,就要“练之以意,导之以行”。当然,意志训练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如:可建立《班级公约》来规范小学生的言行;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小学生任意力集中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我们知道,大部分小学生言行脱节主要就是缺乏坚强的意志品德,若经常在一种良好的行为练习和实践缎炼中进行,言行脱节的现象就完全能得到改观,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而关键的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

  总之,小学生言行脱节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教师千万不要认为他们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从而顺利地解决小学生言行脱节的难题。
 

返回〖班主任兵法〗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