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性别不同,受社会性的影响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性别角色。
(一)性别角色的含义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赋予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男女有各自不同的外生殖器官,但初生婴儿的性别差异主要还是生物意义上的。随着成长历程的推进,儿童逐渐地获得了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所认为的适合于男或女的价值、动机、性格特征、情绪反应、言谈举止和态度。这个将生物学的性别与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之中的过程,就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概念是关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的理解。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性别认同(2~3岁),即儿童能正确标定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然后是性别稳定性(4~5岁),即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最后是性别恒常性的获得(6~7岁),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2.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性别角色知识是儿童对于男女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3岁甚至更早期的儿童就懂得不少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兴趣,如知道男孩该玩汽车、刀枪,女孩该玩娃娃、烹饪游戏,但这种认识比较刻板。5岁儿童已经认识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如男孩要大胆、不能哭,女孩要文静、细心。小学阶段,儿童有关性别角色的知识更加丰富、稳定、灵活。有关研究认为,从婴儿期到青少年这一阶段,儿童性别角色成见的发展呈U形趋势,即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通常把规则看成是必须绝对服从的要求,因而不能容忍不适宜性别行为的出现,而年长的儿童由于能够认识到规则只是一种社会习俗,因而在性别角色认识上态度相对灵活,性别角色成见反而少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性意识的觉醒,会产生强烈的与性别相联系的期望,因而会重新恢复到早期所曾有的性别角色的刻板状态。
3.性别偏爱的变化
性别偏爱是个体对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的偏爱倾向。一般而言,儿童常常偏爱与自己同性别成员的角色或活动,但并不总是如此。研究发现,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动感兴趣,而女孩中却往往会有阶段性地偏爱男子气活动,接受男子个性特征的倾向,在小学期间尤其如此。这可能与男子在社会上更受尊重有关。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儿童在很早的时候就显示出行为的性别特征,随着儿童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会更有意识地采纳和选择符合自身性别的角色行为,从而使男女角色行为的分化更加鲜明突出。
男女儿童正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逐步获得符合自己性别的角色特征。
(三)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
长期以来,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及其成因这一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解释,这里只介绍生物学的解释、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1.生物学的解释
最早持这种生物决定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生物学的研究认为,男女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主要是由两性在遗传及生物因素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的。其生物模型认为男女行为的性别差异反映的是其生理上的差异。后来对双胞胎人格特质遗传方面的研究,以及荷尔蒙──化学物质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等表明,男女在控制和攻击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性激素的差异引起的。染色体的差异、荷尔蒙的影响等使得男女两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近期的生物社会模型理论则融合了生物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性别差异问题。该理论承认社会文化模型对性别差异的解释是合理的,但又主张生物因素仍然可以直接导致性别差异,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强化儿童性别角色的程序,不能改变性别角色发展的方向。
2.社会学习理论
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无论儿童性别角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性别角色规范,都是儿童在生活环境中一方面由成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塑造而成,另一方面是通过儿童的观察学习或模仿而获得。
首先,这一理论特别重视父母对儿童“性别适宜性行为”的强化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中的作用。例如,父母鼓励、表扬女孩的顺从和抚养行为,而对男孩的这类行为则给予否定的反应。有关研究发现,父母确实在儿童很小的年龄(20~24个月)就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男孩和女孩。他们通常鼓励女孩学习跳舞、打扮、跟随、玩洋娃娃等行为,但不鼓励她们跑跑跳跳。而对男孩,父母则鼓励他们玩积木和卡车,但不鼓励他们去玩洋娃娃和表现出寻求帮助的行为。而且据考察,父母对儿童玩不适合自己性别的玩具表现出强烈的否定反应。这种强化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除强化以外,该理论还认为儿童对同性别榜样的观察学习或模仿也起着重要作用。同强化一样,儿童对游戏中的攻击行为以及电视、电影中的榜样行为的模仿学习也是获得性别角色的重要机制。
电视、电影或小说中描绘的男女主人公往往都是具有传统的男性特征或女性特征的典型,这种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儿童自幼就开始懂得,我是女的(或男的)就要像她(或他)那样行为。
那么,是不是男孩喜欢模仿自己的父亲而女孩喜欢模仿自己的母亲呢?对6岁以前的儿童来讲,答案是否定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性别模式与儿童的性别模式间相关较低。海泽灵顿(Hetherington,1966)认为,儿童的性别行为不是通过模仿同一性别的父母获得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善于模仿在家庭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父亲或母亲的个性特征,但并不一定与自己的性别相同。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可用下图②示之:
儿童观察和模仿他人
父母 (通常是同性别的)
教师 强化符合性别的行为→儿童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
同伴
3.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主要是由科尔伯格提出的。科尔伯格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