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心理 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小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小学生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综合类专题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文章正文

李伯黍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4年05月06日 11:46 浏览次数:1895 内容转自:www.pep.com.cn
No.A45340

李伯黍和他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就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和公正观念的发展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发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确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研究结果基本支持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但同时也发现,我国儿童的道德判断由不成熟至成熟比皮亚杰所描述的要早。

我国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说,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4岁儿童已经能够摆脱成人的影响,开始作出较多的独立的道德判断,7岁儿童的主观性判断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到了9岁,这种判断已基本上取代了客观性判断。与国外儿童相比年龄均有些提前。

在公有观点的发展上,我国5岁儿童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分辨公私关系的能力,作出正确判断的转折年龄在7~9岁。如在对无意损公、有意损私这对故事的判断中,大多认为后者更不好,在有意损公、无意损私这对故事的判断中,大多认为前者更坏。但如果让他们充当私物被损坏者时,5~9岁儿童中一些原来认为有意损公更坏的儿童又转而认为无意损私者更坏,而11岁儿童基本上没有发现这种逆转现象。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年幼者还常围绕着自身的快乐与痛苦去进行道德判断,而我国11岁以上儿童则能依据较稳定的公私观去进行道德判断,这是由我国的教育性质决定的。

在行为结果与动机性质(为集体或为个人)关系的判断中,对于为集体的动机获得否定的后果,而为个人的动机却获得肯定的后果的问卷,多数7~11岁儿童认为前者更好一些,而7岁儿童多数却作出相反的判断。这说明我国小学儿童已出现集体意识,但似乎7岁儿童还处于不稳定阶段。

以不善于作意向判断的儿童为被试,给予短期的训练,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儿童绝大多数都能有效地改变原来的道德判断定向,并把能掌握的道德判断迁移到对其他方面的判断中去。这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是可以通过教育促进的,但也受个体年龄特点的制约。 

李伯黍认为,影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认知。除此而外,社会的、文化的、种族的、性别的、宗教的以及教育和训练等因素也都对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返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