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发展其智力、体力。随着改革步伐加快,商品大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一切,幼稚、单纯的中学生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迷蒙混沌,倍感困惑。因此,作为学校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班主任,就必须洞悉时代特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一、学校教育存在的弱点日益明显。
由于教育多年形成的受升学率所左右的定势,学生从早到晚被禁锢在教室里,捆绑在书本上,淹没在题海中,这固然学到不少课本知识,能应付一定的考试,但是脱离实际,缺乏实践锻炼,对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不能正确的分析对待,甚至盲目仿效;面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实,学生的某些在学校形成的正确观念转瞬之间就会破灭。学生自身方面的薄弱因素使他们普遍认为,知识的多寡与能否赚钱不成正比。这些都决定了在学校方面,班主任工作任务之艰巨,意义之重大。
二、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算完事,径自去上自己的班,挣自己的钱,修自己的“长城”,孩子成绩好,那是自家孩子有本事;成绩不好或表现欠佳,则抱怨老师没教好,把自己完全置于指手划脚旁观者的位置。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是那苍白的考分。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认为:“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是重要的任务--抚育儿童,教育子女。”呼吁“父母应该了解扶育儿童、教育子女的基本知识,对于将要做父母的人,首先必须持有关于作父母能力的合格证书,就像护士、教师和汽车司机持有合格证书一样。”遗憾的是,不少父母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有时自己看电视,则要求孩子独处一隅“认真学习”,对孩子的教育过于粗糙,方法过于简单。这就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加深“代沟”,一旦孩子与家长离心离德,那么,家长抽象的说教就会一钱不值了。
三、美的观念产生偏差,艰苦奋斗作风荡然无存,攀比之风日趋严重。
这种现象首先表现在衣着上。五六十年代的学生以朴素自然为美,而眼下的学生却以“新潮”为荣。他们追求衣着打扮。女生戴首饰、烫发现象普遍。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看法:教师穿的远远不如学生。当然爱美之心无可厚非,但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刻意雕琢、粉饰、娇柔造作就属不正常了,把少男少女自然之美、青春气息全淹没于所谓“新潮”之中,互相攀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其次,表现在学习上。他们不愿下苦功夫实实在在地学习真本领,而是贪便宜,走捷径,不懂装懂,敷衍了事,考试以作弊手段捞取不光荣的高分,糊弄家长和老师,以求其虚荣心理的满足。这种虚荣心,不仅是心理缺陷,也是伦理上的偏差,它表现为行为动机、社会责任感在某些学生的内心世界呈畸形发展。班主任应该以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教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教育他们懂得美、体验美、珍惜美,以及创造美的欲望,使之精神得以升华。
四、独生子女利弊各半。
目前,我国城乡家庭大多是抽空子女,许多父母、祖父母等几辈人的爱集中指向一个孩子,造就了一大批“小太阳”、“小皇帝”,这种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新生的一代贵族”娇骄、任性、自私、胆孝懦弱。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独生子女也有其不可战胜的教育优势条件。例如家长的期望价值高,家庭环境优越,另外,年轻的父母们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相对有所提高,他们能创造一个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也舍得拿出精力和物力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独生子女一般都有不少生动有趣的玩具和各个方面的图书读物。这些有利因素,必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成绩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待独生子女,班主任应加强调查研究,注意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能否培养一大批合格人才的问题,班主任应该像把剪刀,剪去学生思想上的斜枝岔条;应该像根绳子,既要是扶手又不能捆住学生的手脚;应该多才多艺,心胸宽广,甘于平凡,乐于献身;更应该注重研究时代特色,研究新形势下学生个性特点与心理指向,接受新的挑战,而切不可独持偏见,以陈腐、单调的方法来对待九十年代的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