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课改论文 ›› 文章正文

背景理念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论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4月15日 16:48 浏览次数:4871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3105

(一)语文教育性质的人文阐释
  人文主义或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是这次大讨论高扬的一面旗帜,尽管对“人文”一词的注解诠释各异,但在批判以“应试”为旨归的现行语文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的立场上却大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讨论由批判功利化的“应试”模式,继而深入到检讨“应试”背后的“科学主义”语文教育理念;由批判现实弊端而尝试理论建树,从人文关怀立场重新阐释语文教育的价值意蕴、实践意向,继而深入到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原则与方式方法的探究。“人文”一词遂成为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最具感召力和煽动性的关键词。
  科学主义观念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有的论者把它概括为五个方面:[2](p35)第一,科学至上论观念造成了语文学科地位的贬损和学科性质的扭曲,它使语文丧失了最为根本的想象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性等人文性特征,沦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机械的应试训练。第二,科学主义的原子还原论思想成为语文教育理性分析本位的哲学依据,使语文教育陷入了片面的“知识中心论”泥潭,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畸变与残缺。第三,科学主义的机械决定论为语文教学能用模式的探求与建构提供了哲学信念,对于抽象规律和机械模式的过分关注和刻板追求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认识论障碍,教学过程的个性化、风格化、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第四,科学主义的客观中立性被标榜为语文测试标准化的理想和目标,它把语文教育引向了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表达、重训练轻体悟、重标准累创新的“死胡同”。第五,科学主义的工具价值观使语文教育步入重实用轻陶冶、重语言轻文学、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
  从揭露与批判上述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出发,许多论者怀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激情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给予了极富感染力的阐扬,形成了一股生机勃发的语文教育革新思潮。王丽在《我的教育梦》一文中写到:“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念和人生观。”钱理群先生对文学教育的作用,作了如下的阐释:“我认为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我觉得这种影响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也是一个‘精神的底子’。”这种对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呼唤和吁求,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共鸣,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成为近几年来语文教育改革的主导价值观。
  受语文教育人文主义思潮影响,《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作了如下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界定打破了长期以来所坚持的语文教育性质“惟工具”论框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并把它与“工具性”并列在一起,共同构成辨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标准》的这一界定,是比较客观和公允的。我们只有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来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才可能走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形而上学的认识论怪圈。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