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班级工作,人们常用的工作方法是“抓两头,带中间”,即对好的或比较好的同学不断进行表扬、鼓励,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率作用,对差生间或进行批评和指正,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通过他们,来带动其他一般同学。这种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一般说来还是不错的。
一次指导学生写《学校生活散记》,发现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女同学,写出了她在初春时节的一缕思绪,流露出了她在班内好像被遗弃的寂寞感,觉得自己处于被班主任“遗忘的角落”。她自叙了在校生活的一两个片断,接着写道:“我好像一只孤独的骆驼,艰难地跋涉在茫茫的沙漠,我多么渴望能看到绿洲,多么希望能遇到甘泉河……”。这是一个平时并不起眼的一般同学。因其一般,在班内各方面影响不大,过去也就没有怎样注意过她。这次批改她的文章,我才看到了一颗力求上进的心。感到这部分“中间同学”,也需要理解。
学生在校学习,接受教育,参加集体活动,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他们都有着相同的权利和地位。作为老师,是希望自己的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日有所进,“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但事实上,“抓两头”调动了两头的积极性,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中间”放在了被动地“被带”的地位,这就难免使他们产生一种被漠视的心理,甚至会有一种失落感,这不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很难发挥班级工作的整体功能。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充分调动这个整体每一个部分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它的整体功能,取得整体效益。任何时候的任何一个班级,学生都分好、中、差、几种类型,班主任必须充分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在努力抓好“两头”的同时,认真揣摩中间学生的心理。这部分学生,因其各方面都处于中间,不大显眼。再加上有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一般也就不为人们所注意。
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力求上进的心。如果你多加注意,就能发现他们也有许多闪光点。他们需要理解,他们对于老师的“亲”、“疏”比较敏感。如果老师能主动地接受他们,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关切,向他们敞开心扉,不时征求他们的意见,给他们提供表露心迹的场合和机会,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独立的人格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对老师就会有亲切感,知无不言,言恐不尽,工作和学习就会产生原动力。思想上舒畅了,性格内向的人也会笑口常开。其实,社会上有不少奇迹,往往是由一些被世俗认为平平无奇的人所创造的,英国原首相邱吉尔,可算是一例。“中间”学生是大多数,他们中间很多人是有才华的,对于他们表现出来的进步,如果能及时发现,加以表扬,使他们受到鼓舞,他们很快就能由中间变先进。他们的变化,能促进先进,带动后进,进而推动整个班级工作。
学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班级工作,只有既抓两头,也抓中间,才能充分发挥班级工作的整体功能,使整体处于最佳营运状态,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优化。系统思想的精髓在于强调系统的非加和性。只要班级工作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就一定会大于各个孤立的部分之和,我们的德育工作,就能取得大面积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