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1.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26课《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其中“韧”字只识不写),理解生词;
(2)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3) 情感目标:
a.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b. 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3. 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4.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想象,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
师:小黑板、投影片、录音带《双手和大脑》。
生: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在由弱渐强的《双手和大脑》乐曲声中简介陶行知,可以达到消除情绪性学习障碍的目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格式。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 细读悟理
(1)整体理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a 提供自学材料;b 个人尝试练习;c 小组交流反馈。
根据重难点和第一课时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自读“四问”,分组学习,利用列表理清层次后,再抓关键词朗读体会。
问什么为什么问(结合希望)你将怎样做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也可分为三个层次:a 导读“问身体”;b 导学“问学问”;c 自学三四问。
A. 导读“问身体”:
a. 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b. 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具体方法:先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学生填词悟理后,再适当引导:要想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需(怎么办)----------------,否则(会怎样)-----------------。
c.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上的积极探索。
d. 指导朗读。
e. 总结学法:据问题,找句子。
读句子,划词语。
读词句,悟情理。
B. 导学“问学问”:
a. 尝试自学;
b. 交流反馈:1 读好问句;2 找关联词,体会“为什么问”;3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讨论“你将怎样做”并适当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上说的,你还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学问进步?
c. 强化迁移:1 读出自己的体会;2 再次强化总结学习方法。
C. 自学三四问:
a. 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问,作标记准备提出不懂的问题。
b. 组织交流:点播关键词,练习课后练习4,谈谈内容,读读课文。
2. 精读悟情
a. 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b. 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以上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可以利用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接着,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几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准备召开“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识交流会。
五、板书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