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设计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对于教学中常规性的工作,教师需要进行反复地强调、要求、规范和检查。 一个教师基础的、本质的工作就是备课、讲课。而做好这些又需要说课为前提,那么怎样说好课呢?

说课设计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说课设计 ›› 文章正文

《天火之谜》说课设计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25日 08:10 浏览次数:860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51814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此教学重点及其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则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建构性学习。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疑。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冲突:“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学目标定位后,我没有指定阅读的内容,而把球再次踢给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读课文的哪一部分呢?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捉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己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我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我提议到课后去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最后把问题定位在三个上:a.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b.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c.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学完风筝实验后,我又创设情境小结延伸:是呀,在这样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学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疑问吗?这时,学生问:难道富兰克林不害怕?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呢?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读和复述的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成功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安排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课上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并且还要是自身阅读的需要。
  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返回〖说课设计〗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