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6册第28课,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在学习本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或上网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通过交流资料, 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也放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以增加学生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讲授时由于本课是一篇通讯,在教学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热爱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文训练,在读中悟,在悟中思。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随文识字,多种方式再现巩固生字;结合语境理解重要的词句。创设情趣,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那么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研。再经过朗读感悟。如:“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投影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指名读——学生练读——小组注入力量读→学生理解分析→教师小结过渡引入图片→投影出示相关图片。同学们面对着此情此景,你难道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这时候回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又如:“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前往救援。”
学生理解分析。
↓
教师点拨、启发想象。
↓
教师小结:因此,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在这时回顾前文、感悟文情,所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投影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把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最后图片赏析,结束全文: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学生看图片→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学生表述)这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学生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在清楚课文内容后,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学文中,领悟深刻的主题思想,激发起热爱和平感情。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平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