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

教育是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有规律可循,教育更需要耐心与热情。正如所有的艺术与科学一样,它需要智慧的指引,以便让我们更近科学,更近我们最初所拥有的理念,让我们的教育实践走向成功。让我们一起来研习“班主任兵法”。

班级管理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班主任兵法 ›› 班级管理 ›› 文章正文

态度管理: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新视角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4年05月07日 08:56 浏览次数:917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5380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态度管理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的重要心理因素。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能否理性、积极而有效地及时调整全体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关系到能否促使学生朝着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态度管理,是需要引起班主任高度重视的新命题。本文拟从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初步探索学生态度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学生态度与其行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班主任实施态度管理的基本策略等问题。

一、学生态度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学生态度,是指学生对待班级中的人和事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是通过学生个体经验组织起来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外界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

学生态度通常包括三种心理要素:一是认知因素。即学生对班级工作中的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任和评价。显然,这里的认知不仅包括对事实的知晓,而且包括对事实的评价、赞成或反对。认知成份是态度结构中的活跃因素。二是情感因素。主要是由于对学生态度对象的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即班级工作中各种客体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主体出现的好或坏、尊重或藐视、接近或远离、同情或冷漠等情感。如果某个学生对某一问题付诸了一定情绪,而另一学生仅有理性认识,感情没有介入,那么,前者会比后者态度更为强烈。情感成份是学生态度结构中的稳定因素、核心成份。三是意向因素。是指学生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当学生对态度对象必须有所表现时,他将怎样行为,准备作出某种反应。如某一班干部想和班主任谈学生管理工作问题,这里的“想”就是意向。意向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作出行为之前的思想倾向。

在明确了学生态度的一般概念和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学生态度的特点,以便为班主任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态度管理奠定基础。学生态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态度的协调性。态度是由认识、情感和意向构成的化合物。因此,学生对某一对象所抱有态度的三种因素一般是协调一致的。如一个学生认为他的班主任不但有很高的教育与管理能力,而且关心学生,是个好的组织者(认知因素),因而对他产生了尊重的感情(情感因素),并表现为愿意接近班主任,有密切配合班主任的意图(意向因素)。其中认知因素对他们的态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学生态度的间接性。态度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它虽影响行为的倾向,但不等于行为本身。学生的态度往往存在于其内心,难以观察,但学生对某一事物所抱的某种态度,常以某种方式表现在行动上,却又是可能观察到的。因此,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论、表情及行动上通过分析、推理了解到他们的态度。

3.学生态度的矫正性。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观因素或环境的影响,自己的态度常常会出现某些过失,如对班集体和班主任、同学的错误态度;对班干部中的错误态度;对自己认识和评价的错误态度等。这些错误态度是可以在班主任、集体的教育和帮助下得以矫正的。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错误态度的个别转化工作,以免影响既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态度的价值体现

研究学生态度的内涵及特点有无实质性意义?它对班级管理工作有无真正价值?这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态度管理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态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态度与行为有一定的关系,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一种行为倾向。当这种行为倾向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时,就是完成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就是其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学生态度虽然不可能直接观察,但由于它会表现为行为,因此,概括学生的外显行为,便可以推断他的态度。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具有预测行为的能力。如学生赞成班主任确立的治班主张,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和行动上与班主任保持一致,并形成为之奋斗的实际行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体系,从而达到行动上的一致。

要使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就要使构成学生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份达到比较充分的协调一致。这就是说,在班级管理中,既要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形成学生正确的认识,对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意义有正确的评价,又要激发学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从而形成强烈的接受教育行为意向。学生的态度,有时也会出现三种成份不一致的情况,班主任要分别情况,有的放矢,使其态度的三种成份相互协调一致,从而导致正确的行为。实践表明,学生的某种态度越是坚定,对其行为影响力就越大。而学生态度的坚定性与构成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份的深刻性、正确性和强烈性有关。因此,学生对参与素质教育的态度,对班主任的态度,甚至对同学间的态度,是一个多元的心理结构,必须按照这三种成份特性,以适当的形式使他们融合在一起,以形成班级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学生态度体系并付诸于行动。

2.学生态度对班级活动效果能产生重大影响。学生态度与班级活动效果的关系,是班主任历来关注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学生态度与活动效果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因果关联。一般地说,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班级活动抱积极态度,他的活动效果就会相应提高;反之,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活动抱消极态度,他的活动效果就会相应降低。因此,一个学生的态度,对他的活动必然具有重大影响。如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建立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持拥护的态度,因而在行动上能自觉地贯彻执行,能较好地完成班主任所交给的活动任务;有的则持不拥护或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在行动上则可能消极怠工,必然会影响其活动效果。

由此可见,态度倾向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方向及其活动效果的重要问题。要想达到比较理想的班级管理效果,重要的是能否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体系,即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使他们对班级教育工作的意义有正确的评价,又要激发他们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强烈的行为意向,进而转化为外显行为,并投入班级的各项实际活动中去。而那种空洞说教,或者简单规定只准做什么或不准做什么,正是因为违背了管理心理学的原则,所以永远也得不到理想的活动效果。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学生态度与班级活动效果是十分复杂的,作为班主任,必须考虑到许多因素,防止片面化、简单化,促进学生的良好参与态度,努力提高班级活动效果。

三、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态度管理的基本策略

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态度管理,实际上就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班级管理的总目标要求来关注、协调矫正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态度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功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班主任应充分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实施管理,具体策略如下:

1.观念定向——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态度的管理,首先应重视观念对整个态度反应系统的定向作用,并使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正确的观念指导。作为认识活动产物的观念,不仅以概念、观点、理论的形式或构成意识的、主要内容,而且它作为一种有能动性的结构,影响着后续的认知反映,同时影响着行为活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指已有的思想观念内容对认识反映的影响。尤其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班主任能否使全班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定向至关重要。因为任何班级管理改革的进行,都首先依赖于参与班级管理改革的主体——学生观念的变革与定向。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过程中,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动机、目标是什么,还能意识到实现活动目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学生的观念会象一个编辑部,对这些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进行审定。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各项班级活动中也会发生动机斗争。最后是哪一个动机取胜,并非仅用动机强度就能解释的,往往还是由观念的“该与不该”这样一种评价意见来定向的。所以,强化观念定向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

2.有效改变——态度管理的工作重点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有效地改变学生现有的那些不适应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态度。要使学生从一种旧的态度行为改变成一种新的态度行为,一般要经过三个过程:

一是解冻过程。学生在进行某种班级管理改革活动之前所原有的态度常常比较稳定,行为已成习惯,犹如冻结起来的冰块,要改变它,必须解冻,即在心理上首先是感受到改变的必要。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态度管理中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要使学生的内心感到有压力,宣传的内容应力图唤起学生强烈的价值心理,并使这种价值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以激发他们迅速改变态度。只有学生感到原有的态度行为非改不可和新的态度行为确有价值时,改变才可能真正有效。

二是改变过程。这是斑主任及集体力量作用于学生,引起他们内部认识、情感、意向和行为逐渐改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班主任既要采用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班级规定形式,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又要善于做个别思想工作,把强制改变和个别劝说融合在一起。班主任在改变学生态度的过程中,要着力进行接触改变,即通过使学生接触自己的态度对象(有关的人和事),参加有关活动,经过认知与情感的变化,而改变其态度;进行参照改变,即通过一定榜样的态度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态度。参照改变从意向成份的变化开始,逐渐达到情感和认知成份的变化;进行沟通改变,即以班级同学间的信息传递媒介和班主任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成份来改变其态度。

三是凝固过程。学生新的态度和行为一经形成,还必须有巩固和强化的阶段。班主任在有效地改变学生态度问题上必须&ldquo

返回〖班主任兵法〗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