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设计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对于教学中常规性的工作,教师需要进行反复地强调、要求、规范和检查。 一个教师基础的、本质的工作就是备课、讲课。而做好这些又需要说课为前提,那么怎样说好课呢?

说课设计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说课设计 ›› 文章正文

《伯牙断琴》说课设计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3年10月12日 10:26 浏览次数:949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1389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来自武汉市光谷六小的胡晓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人心者情为先,一曲知音韵味长(《伯牙断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龟山西麓,月湖东畔,高山流水,琴瑟相闻;这是一场伤感的人生悲剧!子期离去,伯牙断琴。千古绝响、魂绕古今;这里演绎着至真至美的人间真情;这里诉说着“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启示;这里铭刻着“幸遇知音,倍加珍惜”的教诲……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小语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借用余秋雨先生四部著作的书名来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1、晨雨初听:推窗便得凌云烟。
  《伯牙断琴》一课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颂的动人故事:一代琴师俞伯牙练就高超的琴艺,却因为曲高和寡,无人能懂。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结识了钟子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但他却深谙伯牙琴声中的意趣和境界。从此伯牙如高山流水般高洁的情怀才有了表达的空间。然而“月不常圆”,不久子期病逝,伯牙在悲痛绝望之际,断琴绝弦,以谢知音。
  2、山居笔记:梦里真真语真幻。
  对于伯牙来说,人生即琴,“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谙世俗的言说。但他的琴声从来没有人懂,直到那个叫子期的樵夫寻声而来……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子期听懂的岂只是伯牙指尖上那流转不息的旋律?更有伯牙那高山般的心胸和那江河般的情怀啊!而伯牙也从子期的眼中读出了欣赏,品出了惊喜,相互之间的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默契在二人心中搭建起一座桥梁,更为“知音”二字写下了最为经典的诠释。
  3、千年一叹:诗仙落笔果不凡。
  课文围绕“学琴——勤学苦练盼知音;听琴——心心相印遇知音;断琴——千古绝唱谢知音。”三个部分来写,朴实凝炼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令人动容!“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一个“扯”字,一个“摔”字写不尽伯牙对知音“爱之切”、对知音的离去“痛之深”、对失去知音后终身永不复鼓的“意之坚”。
  4、霜冷长河:千古绝响绕耳畔。
  琴断了,心碎了,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绝唱却穿越千年回响在我们耳畔。自此,“高山流水”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故乡,“知音”一词也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出现得最频繁、最密集的两个字,这使得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充盈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课文放置于“良师益友”这个话题单元,是要把这个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是要给他们以历久弥新的人生启迪。

  二、说教理,说目标
  1、感受传统,吸取文化精萃
  “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于漪语)充分挖掘《伯牙断琴》的文本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认识、传承民族文化。
  2、品词析句,感悟人物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通过对语言文字重点字词、语段的品悟、推敲和咀嚼,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体会蕴藏人物的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彰显语文本色
  阅读教学中要让写“挤”进书声琅琅的课堂!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设计中“站在子期的坟前,伯牙想起和子期美好的过去,他们,他们,可如今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写话练习在提高学生能说会写方面做好有益的尝试。
  教学目标:
  1、把握“赞赏于伯牙的艺术追求、欣喜于伯牙的喜遇知音、悲痛于伯牙的断琴绝弦”的情感主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感受,理解伯牙断琴的意义,懂得知音难觅,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理解伯牙的高超琴艺与他对知音的迫切渴求是教学重点之一,体会钟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和子期去世后伯牙断琴这一举动是重点之二,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线索,即学琴——听琴——断琴,并学习“学琴部分”,知道伯牙琴艺的提高是因为他的勤学苦练和他中琴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第二课时的教学分三个步骤进行: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开课从复习旧知开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中的几个说说上节课学习的“学琴”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回顾上节课所学,并训练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内化。
  承接学生的回答,我在一段《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补充了一小段背景,引学生进行思考:伯牙提高琴艺的心愿达成了,有一次当他兴致勃勃地去为君王表演,弹奏了一曲表现狂风的曲子,曲子还没有弹完,君王却挥挥手说太吵了,伯牙抱着琴落寞地走了,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伯牙现在的心情吗?此时,他在心里渴望着什么呢?在音乐与小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开始走进伯牙的内心去感受伯牙孤独和对知音的强烈渴求,在理解知音难求的同时也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由一字一词入手了解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伯牙断琴铺垫情感。
  根据课标第二学段中握语段结构的要求,在学习“听琴”部分时,我从整体入手,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读中理线:根据中的分段目标中“能把握语段结构”的要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找一找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能正确把握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2、读中感悟:这篇课文语言很朴实,却又很值得咀嚼。在先引导学生抓住“无论…便”这一组关联词初步感受子期会听琴的特点的基础上,又以“高山曲”为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立刻,兴奋”等词语再来体会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而“流水曲”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不住、赞赏”来体会,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对伯牙善听的本领有了深入地感悟,也对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实现了语文课堂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读中想象:在读“雨中曲”时出示句子: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句中简单的“一一”一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当作子期,来赞赏伯牙的乐曲,并说可以仿照课文中“高山”曲和“流水”曲的句式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辅助表现。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补白,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角色变换,对子期听琴本领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学生的发言中,显现的不仅是普通的语言文字,而是凝结着对“知音”的理解,对“知音”的感悟,为后文“断琴”难点的理解打下了伏笔。
  4、读中升华:当子期一次一次说出琴声的含义时,伯牙是怎样的态度?引出句子:伯牙放下琴感动地说:“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能领会!”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伯牙学琴时投入感情才使琴艺得到长进这一内容,理解子期听懂了琴声是因为听懂了伯牙投入到琴声中的情感,终于有一个人能在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中与自己进行交流了,封闭已久的心灵终于吱呀开启,那份感动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伯牙的话,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朗读中也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三)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一个小小的铺垫:成为知音的两个人除了说琴论道外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进行想象,体会知音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理解作为伯牙的“知音”,子期还带给伯牙愉悦的人生体验,带给伯牙更多的期待与鼓励,同时为下文的失去知音后的情感落差制造了一个高度。
  紧接着我话峰一转:在一起相知相伴的日子曾经是那样地照亮了伯牙的人生,曾经带给伯牙那么多欣喜与感动!可是,第二年,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一年前他们约好的地点时,他看到的只是荒野小径上的一座孤坟:子期在这一年中,已经病故了!!!这一段过渡语和刚才的两个人心心相印的画面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这样的情感的笼罩下,我让学生找出伯牙的动作和语言,并把文中伯牙的两个动作“扯”换成“拉”,把“摔”换成“扔”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用换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扯”与“摔”这两个极具力度感的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方面的作用,在这样体会之后我开始激情引读断琴部分:可是,如今,一抔黄土却将我与子期永远地隔开了!我的琴声还有什么人能听懂吗?想到这里,伯牙——(指名读);如今,子期不在了,还有谁能分担我的忧与愁?想到这里,伯牙——(示意全班读)!!这个部分,课文的情感达到高潮,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核心,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对话,

返回〖说课设计〗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