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富有了,一些家庭缺乏必要的引导,往往在教育孩子方面败下阵来——透视“新纨绔子弟现象”
案例一陈薇(化名)是一位17岁的高三女孩,家庭条件“没得说”,一个月的零花钱几千元,大都用于买衣服和出入打车。她的母亲说,由于她和丈夫曾经出国留学9年时间,女儿由姥姥带大,因此父母总觉得对她有亏欠,就想方设法满足女儿需求。陈薇中考进入了一所普通高中,她一直很不开心,母亲就花了一大笔钱在高三上学期将女儿转进了市重点。但是新学校的教学进度不等人,陈薇跟不上,结果考试成绩每况愈下,连上大专都成了问题。女孩一蹶不振,离家出走了一次,从此精神萎靡,要通过服用安眠药入睡。
案例二地产商何先生在温州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儿子何斌(化名)在上海某高校读文秘,今年大三。何先生说:“这孩子从小就没有吃过什么苦,每个月能花掉上万。”小何每周总是把脏衣服攒起来,双休日坐飞机回家时让母亲洗,在学校更是大手大脚,“先进装备”诸如数码相机、摩托车买了一部又一部。何先生说,不知道儿子将来怎么办。小何对此满不在乎,“我要做大事情,还在乎那点工资?”
热线主持人陈萍认为,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下一代身上,“关怀过头”者甚众,这一点可以明显从大街上日益增多的“小胖子”看出来。陈薇的母亲和何先生显然就有点对孩子太过溺爱,结果导致了很多问题,这些孩子接触社会后,脆弱得“一碰就碎”。
热线主持人乐嘉宁说,学校里家里很有钱的同学不少,但她很赞同一位同学的想法:家里有钱是先天的因素,但也不是意味着条件好的孩子一定学坏,人能否成功关键还是要看后天良好习惯能否养成。
在现代社会,富有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可能会一贫如洗,出身寒门的孩子也许更容易成才。孩子无论家庭条件优越与否,教育者都应该让其形成危机感,让他们明白:没有永恒的环境,只有能适应环境的人,这样的话,“新纨绔子弟”们的烦恼自然会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