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的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繁忙,把刚出生不久的明明寄养在退休后住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照看孙子,又是在空气新鲜的农村里,本来是很惬意的事。可明明的妈妈总是对爷爷奶奶的养育方式横加干涉,还不成文地“约法三章”。不允许明明玩泥土沙石;不允许明明在大街、山坡等地方玩;不允许明明与街坊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说农村孩子太野,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妈妈给明明圈定的活动范围只剩下家住的几间平房和一个干净平整的水泥地院子;平常交往和接触的人只有爷爷和奶奶。
转眼间明明到了上学的年龄,妈妈将他接到城区一所小学上一年级。这下麻烦来了,明明见人就怕,更不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每天到校后总是又哭又闹,根本无法独立在学校学习。妈妈无奈休假一个月陪读,以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可妈妈上班后,还是无济于事。奶奶只好继续陪读……这不是长久之计,后来,明明只能休学一段时间。妈妈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约法三章”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利的,它不仅影响孩子推迟学业,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孩子的健全的心理、生理甚至良好人格的形成。孩子在与同龄人的正确交往中,能够提高他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无疑是对成年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一种准备。明明妈妈的“约法三章”表面上看是对明明的保护,实际上却害了明明。我想明明的妈妈现在不仅为明明上学的事烦恼,而令她更为后悔和懊恼的是自己的过度保护——“约法三章”, 断绝明明与人接触和交往的做法,使明明不适应学校生活,对明明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害,而且这种伤害是很难补救的。通过这一案例也给更多的家长朋友带来一些启思。如何对待曾经受到过度保护而造成不适应学校生活,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的孩子,我的建议如下:
一、作为家长要满足孩子在生活中的交往需求。
孩子在与小朋友交往中能培养合作意识。21世纪不仅是竞争的时代,也是交流合作的时代。新的时代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成就、获得成功,这些除了个人的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真诚、开朗的性格以及乐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
孩子的幼儿和少年期是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其一,让孩子学会接纳别人。其二,教孩子学会分享。其三,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性活动。另外,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与人和睦相处的表率。
二、家长要明确孩子的正常交往能够培养群体意识克服过强的个体意识。
首先,家长要明确孩子在交往中能够学习合作和适应社会。
现在,不少孩子个体意识特别强,在家里“拔尖儿”得厉害,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态,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而群体生活正是克服自我中心毛病的熔炉。孩子在群体中,必须遵从群体的规则,每个人的权利是均等的。如果只顾自己“拔尖儿”,会受到排斥,小朋友会看不起他,不跟他玩。这时,他会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向群体规则“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是家长无法口授给孩子的。
假如有的孩子真的不合群、孤独,家长要好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然后下点功夫给孩子创造逐渐“入群”的机会。千万不可以用自身或家人来代替孩子的小朋友。
三、发现孩子不合群应及时矫正。
形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还有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或经常吵闹等,这样家庭的孩子大都存在孤僻不合群的习惯;一些孩子可能在某方面能力差,被同伴嘲笑而挫伤自尊心,造成不合群;一些孩子因患病的原因导致不合群,等等。那么,究竟怎样帮助孩子改掉不合群的毛病呢?
1.给孩子足够的爱。家长应有意识地多接触孩子,温暖他们的心,满足他们的感情需要。这样,孩子在温暖和亲密的环境里,不合群的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2.帮助孩子和伙伴一起玩。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低、自制力差,在与小伙伴一起玩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矛盾。对此,家长要担负起指导孩子与伙伴和睦相处的任务,培养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德。
3.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合群的孩子往往在语言能力或表达能力上都稍差一些,导致在做事或活动中,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为此家长在引导孩子与同伴共同交往中,要注意教给他们一些具体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