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正是孩子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个性,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种现象,孩子是家中的宝贝,祖辈宠爱导致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行为习惯欠缺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现就本班幼儿个案分析谈几点认识:
我班的李杰小朋友就是这样一位幼儿: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一直以来由爷爷、奶奶领养,缺乏父母的爱。从而养成顽皮好动、攻击性强,他喜欢找同伴一起活动,却又不善于与人相处、合作,还喜欢做一些让大家都非常棘手的事。在班里总会因为他让我们耽误很多时间来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这让我很苦恼,针对这个问题,我对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
案例一:
午睡前,老师请小朋友排队去上厕所,他也去了,池亦何因拥挤不小心推了
他一下,他转过身就把池亦何及后面的两位小朋友都推到了,小朋友来告状李杰又推人了,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先推我的”。 池亦何立刻说:“我给他说对不起了。”我对他说:“小朋友都看见了,池亦何是不小心碰到你的,而且,他也给你道歉了,你可以说声没关系多好呀,为什么还要去推别人呢?”我生气地看着他,可他低着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
反思:听着李杰理直气壮的话,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他并没有认可我的话,只是出于对老师的敬畏,没有反驳我。看着李杰,我想,我平时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与同伴友好相处,看来,是失败了,李杰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的错,他的行为带有攻击性,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点损害时,他便采用报复行为。我试问我自己:我们的教育那点出错了?忽然间我发现,平时我们只注重视说服教育,告诉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忽略了一个问题,让幼儿把知与行联系起来,说得和做得要一致,不然孩子满口答应,但不能落实到行动中,同样是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导致幼儿只会说什么和小朋友团结友爱、友好相处、互相谦让,而真正遇到问题时就不像说的那样了,还是自己了利益更重要。
针对李杰的这种情况,我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告诉他们李杰在幼儿园的表现,并给他们好的建议,提醒家长不要溺爱孩子。刚开始,他的爷爷却有些不以为然,说:“小孩子打架嘛,很正常呀,平时李杰常回家说某某某打我了。老师你也不用太大惊小怪的了,而且,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你太软弱就会被人欺负的。”我心里也有些不悦,怎么有这样的家长。结果,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反思:李杰为什么会这样呢?与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父母的离异,给孩子带来心里创伤。爷爷奶奶看到孩子就有一种补偿的心理,再加上他们在生活中的感悟认为“人弱被人欺,马弱被人骑”错误的教育思想,教育孩子时往往情感战胜理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还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别人欺负你,你必须还手。所以这类孩子“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而且带有很强的攻击性。
案例二:
户外活动玩大型玩具时,李杰和王蒙发生了矛盾。小朋友跑来告状,老师李杰被王蒙推倒了,一会儿,李杰哭着跑来对我说:“王老师,王蒙打我了!”我一看,还真是头上还有个小青包呢。原来,滑滑梯时,排在王蒙后面的李杰不耐烦地用脚蹬了王蒙,于是王蒙便推了李杰,头撞到了玩具壁上,结果碰了个小青包。我不禁有些失笑,今天总算是遇到对手了。由此看来,幼儿园像李杰这样的小孩子还不少呢。我摸摸他的头,对他说:“痛吗?李杰哽咽地说:“嗯,痛的。”我灵机一动,这正好是教育李杰的一个契机。我对他说:“看吧,今天的王蒙就是昨天的你,你也感觉到被人打很疼,老师会批评他的。不过,别人打你都很疼,你打了别人,别人也会很疼的,对吗?”李杰想了想,低下了头。
离园时,我抓住这个契机与李杰的爷爷进行了谈话。他的爷爷看见孩子头上的青包,心痛得不得了,气冲冲地质问我:“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老师,孩子怎么弄坏了?你们一定要给我负这个责任,是谁打我们家弟弟的?我要找他们家长评理去,太不象话了!”当听完我给她讲了事情的经过之后,我又反过来问她:”你也觉得王蒙不对,是吗?我也觉得王蒙做得不对,但是为什么平时李杰打了小朋友你们就觉得无所谓呢?王蒙做得不对,我们肯定会教育的,但是,就是因为平时李杰爱动手,所以,才会发生今天的事呀,李杰以这种方式和别人交往,是会吃很多亏的。孩子以后毕竟会离开父母的保护,会融入到社会当中与人相处,因此他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如果从小不纠正他的坏习惯,对他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的这些话让李杰的爷爷发了好一会呆,然后拉着我的手说:“王老师,其实我也知道李杰有许多坏毛病,我们只想着不让我家弟弟被人欺负,今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我们一定配合老师好好教育孩子,只要对李杰有好处,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