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如:好-坏、善-恶。以词义所表达的概念的内涵来看,反义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渗中间概念,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动-静、生-死、开-关。另一种是有中间状态,不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先进”与“落后”。以词的本义和转义看,反义词分为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两类。“无条件的反义词”指的是单一意义或跟词的本义相对的反义词,如:热情--冷漠、拥护--反对,这类反义词不放在具体的语言不幸中也能分辨出来。“有条件的反义词”是指一组反义词中有一个跟词的转义相对,要靠语义环境来辨别。如骄傲--谦虚是一组的反义词,可是在“我们以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这个句子中,骄傲的词义属转义,和“自卑”构成反义词。
反义词的构成,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1)组成反义的一组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凶恶”与“善良”都是表示人的性情行为的。
(2)反义词是词义的一种现象,是指词与词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不是所有矛盾对立的现象都可以用反义词来表示。
(3)有些词经常在语言中对举,因而根据语言的社会习惯,也可以成为反义词。如:“春”与“秋”、“红”与“黑”。
(4)构成反义的词的词性、色彩、音节多少相同。如:“疾”只能与“徐”构成反义词,不能与“慢”构成反义词,因为“疾”与“徐”是文言色彩较浓的词,“慢”不是。
褒义词:是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贬义词: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词。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
中性词: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1.成语的来源和结构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古代的神话寓言,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二是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三是古代诗文中语句的直接引用或节缩而成,如学而不厌。四是民间的口头俗语,如鸡犬升天、青黄不接等。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挟天子以令诸候”等,但为数不多,成语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连动结构,偏正结构,此外还有兼语结构如引狼入室。
2.成语语素的音、形、意义辨析
成语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定型性。理解、掌握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辨析成语的字音、字形。有些成语的字有它特定的读音,不能按一般的读法去读,如“参差不齐”的“参差”读“cen ci”,不读“can cha”;有些字形相近而容易读错,如“相形见绌”的“绌”(chu)易错读成zhuo,“苦心弧诣”的“诣”(yi)易错读成“zhi”;
许多成语的字形是确定的,不能用字形相近的字去代替它,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写成“盲”;“草菅人命”的“菅”不要写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