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常识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学习语文,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掌握其中蕴含的智慧道理。语文小常识,帮助你快速的学习、理解和运用知识,打开博大精深的知识宝库的大门。

文字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综合类专题 ›› 语文小常识 ›› 文字 ›› 文章正文

画蛇添足的“了”

责任编辑:小西瓜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19日 14:12 浏览次数:857
No.A52636

刘心武先生爱用“了”,若是“了”得其所,尽可以一“了”了之;问题是有时不当“了”而“了”,结果“了”而不了,留下了画蛇添足的遗憾。

且举数例:

《他信上帝》:“1957年他父亲在‘反右’斗争中不是定为了‘右派’而是定为了‘坏分子’,送往农场劳动教养。”一连两个“定为了”。

上文还有一例:“农场通知他儿子即我那中学同学——当时已经参加工作——去接他回家,而他狮子却加以了拒绝。”又来一个“加以了”。

《城市天际轮廓与“鸟瞰效应”》:“一旦从空中鸟瞰城市,则立交桥和公路网络往往便成为了审美中最重要的对象。”

《冰吼》中也有一处“成为了”:“定居北京40余年的结果,是我已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北京市民。”

定为了、加以了、成为了……真是一“了”接一“了”。

语法常识告诉我们,了,助词,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未完成,比如“花开了一树”。然而,正如吕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所提醒的:“动词不表示变化,因而无所谓完成时,不能加‘了’。”比如“属于、觉得、认为、希望……”。刘心武先生笔下的“定为”“加以”“成为”同样属于这类动词。既然已经“定为”、已经“加以”、已经“成为”,“了”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谓表达无遗,还要“了”干吗?

返回〖语文小常识〗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