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实录

因材施教,善启心灵,用知识的雨露浇灌着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

名师教学实录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名师教学实录 ›› 文章正文

《跳水》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4年01月20日 15:28 浏览次数:6341
No.A33224

                                      第二课时

  师:刚才我们讲了,孩子放开桅杆的绳子,摇摇摆摆地走上最高横木,人们全都怎么了?
  生:全都吓呆了。
  师:哪一节写了孩子摇摇摆摆走上最高横木的原因?可以翻开书看。
  生:上一节。
  师:哪一段分析了人们吓呆了的原因?
  生:下一节。
  师:请同学们看,孩子放开桅杆的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最高横木,人们全都吓呆了,什么原因走上了最高横木,上一段说了原因;人们为什么吓呆子,下一段说了原因。这就告诉我们,读书不但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什么?
  生: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不时地围绕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提示、指导,促使这种学习方法尽快转化为能力。)
  师:把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都弄懂了,就弄清了这篇文章的前后联系。我们大家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研究孩子走上最高横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请同学读,你们想想该读第几自然段。你读!
  生:(读第四自然段)“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生气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方法。
  师:孩子看见猴子在撕他的帽子,就吓唬它,猴子也不怕。(板书:吓唬)猴子龇着牙朝他做怪样,这个“龇”是个生字,学过吗?
  生:没有。(板书:龇)
  师:这个龇左边是牙齿的“齿”,右边是个“此”,这个字读什么啊?
  生:龇(ZI)。
  师:孩子非常气愤,丢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人们全都吓呆了,请你告诉我,孩子这时候有没有可能掉下来摔死?
  生:有。
  师:他为什么不顾一切地非要夺回帽子呢?为什么?
  生:要挽回面子。
  生:要挽回名誉。
  师:不太准确,名誉还没遭到侵犯。是否用维护自尊心就准确了?他要维护自尊心而采取了这样一个危险的办法,好吗:
  生:不好。
  师:他已经什么都不顾了,把帽子拿回来就达到目的了。可是这样做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危险,是什么呢?也就是人们吓呆了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分析了原因,请同学们读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
  师:(出示小黑板: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大家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作者从哪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生:失足,不失足。
  师:作者从两方面进行了严密的分析。第一方面只要孩子失足,就会跌在甲板上摔个粉碎,用一个成语来说是——
  生:粉身碎骨。
  师:第二方面不失足,书上用了一对关联词语——
  生:即使……也……。
  师: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时间长了还要掉下来。在这时候有人大叫一声,看书上怎么写的。
  生: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喊一声,孩子往下一望脚底下摇晃起来。孩子醒悟过来。(第七节原文是: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师:他这时醒悟过来,请你注意这个“悟”字,“”旁,一个语文的语的半边,“悟”当什么讲?(板书:悟)
  生:当明白讲。
  师:明白,那么醒是什么意思?
  生:清醒。
  师:醒是清醒,悟是明白,合起来就是清醒明白。我们又学习了一种解词方法,就是把两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这个词的意思。醒悟过来了,脚底发抖,一眨眼就要掉焉。不要忘了,他在甲板的桅杆的最高一根横木上,并且放开了绳索。掉下来的后果呢?
  生:摔死。
  四、指导议读
  师:当你读书预习时,读到这里你心里紧张吗?
  生:紧张。
  师:你想救他吗?
  生:想。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可不能等啊,就像你看见孩子要掉下来一样,我一说你马上想法子,哪怕这法了不成功也得快。告诉我,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生:找梯子把他接下来。我先上去,然后把他接下来。
  师:你这种舍已救人的精神非常可贵,我问你梯子在哪儿呢?就算有梯子,你得把梯子竖起来,这时候孩子掉下来,这法子行吗?
  生:不行。
  师:再想别的法子,快想,容不得等。你说!
  生:找海绵垫,铺上被褥。
  生:用手接住。
  生:叫直升飞机。
  生:让水手上去。
  师:时间来不及。这个办法不行,那个办法不行,最后船长出现了,大家读第八节。
  生: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枝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咸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扎就跳了下来。
  师:你最佩服谁?
  生:船长。
  师:佩服他什么?
  生:机智、沉着。
  生:临危不惧。
  师:你站起来,研究研究。谁临危了?
  生:儿子。
  师:谁不惧?
  生:船长。
  师:他儿子有危险他不害怕,换一个词。
  生:沉着。
  生:(抢答)果断、冷静、沉着、镇定、急中生智、机智……
  生:勇敢。
  师:哪儿表现勇敢了?
  生:拿枪打他儿子。(笑声)
  师:你们常常是一说机智,就是勇敢。应该是有勇敢就说勇敢,没有就不说。说临危不惧倒可换一个词,什么词?
  (教育学生用词造句要联系实际,不能信口开河。)
  生:遇事不慌,遇事沉着。
  师: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乱,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歌颂了船长这种精神。
  师:刚才有同学问,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忍心看到孩子摔死的惨样,开枪打死孩子。(笑声)
  师:你起立,你回家问问你爸爸,如果你遇到危险,你爸爸是千方百计救你呢,还是提前结束你的生命?
  生:会开枪吓唬孩子。
  生:不肯开枪,是因为打死孩子就绝了后代。(笑声)
  师:顺着你的话推理,船长不开枪是因为是他的亲儿子;如果不是他的亲儿子,船长就会——
  生:开枪。
  师:那也不会。你这个道理站不住脚。到底开枪呀,还是不开,你说。
  生:不开,因为开枪是吓唬他,而不是真打他,是逼他。
  师:是往哪儿逼他?
  生:往海里。
  师:往活路还是死路上逼?
  生:活路。
  师:因此不会开枪把他打死,更不会提前开枪把他打死。我们看课文上哪一段写了父亲不会开枪的。他就是要救自己的孩子。同学看“跳到水里,跳到水里……”那一段。
  生:(齐读这一段)
  师:父亲喊“三”没有?
  生:刚喊出“三”。
  师:刚喊出“三”,也是喊了,如果他要开枪,还喊“三”吗?
  生:不喊。
  师:“一、二”,不跳,“砰”,对不对?喊“一”孩子紧张,以为要开枪了,喊“二”更紧张了,以为马上要开枪了,喊“三”孩子以为开枪了,就不顾一切地往下跳。父亲瞄准的目的是什么?
  生:吓唬。
  师:看这个“瞄”字,目字旁,一个苗字。这个生字会写吗?
  生:会。
  师:瞄准他,你不跳我就开枪了。如果喊“三”孩子也不跳,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会。
  师:他就是要救他,看最后他救没救得自己的孩子?
  生:救了。
  (通过指导议读,挖掘了文章的中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师:读最后一段。
  生:孩子的身子像一颗炮弹似的扑通一声落在大海里。波浪还没有来得及把他淹没,已经有20个勇敢的水手由船上跳到海里。40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水手们把他抓住,拉到甲板上。过了几分钟,从孩子的鼻子里、嘴里控出许多水。他又开始呼吸了。(板书:似shi的)
  师:似,这里读shi,shi的。字音要字字读准,句句理解,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全都要理解清楚。
  (板书:船长命令孩子)
  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黑板不只是老师的专利,而是我们共同的园地。(生板书:行救)
  五、归纳总结
  师:这一课的课是什么?

返回〖名师教学实录〗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