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一所学校,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孩子的健康成长,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教不一定要体现在对孩子学习的辅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上,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笔者认为,在家教中可采取“望、闻、问、切”的方法来揣度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状态、思想倾向等,从而找到教育的契机和突破口。
“望”,就是观察孩子的行为举动、脸色表情等。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反映其所思、所想。比如,孩子饭量减小,也许他肚子不舒服或是在外吃了许多零食;放学回家较晚,也许他在学校搞卫生或是上网吧了;一回家旧钻进自己的房间,或深夜很晚还亮着灯,也许他在看武侠、言情甚至黄色一类的小说;学校没什么活动,一吃了午饭就跑,也许是上街打电子游戏……家长虽然不懂或不全懂他所学的内容,但从他作业书写是否认真、看看老师批改的情况,也可了解他学习的一些情况。另外,孩子的脸色表情,是孩子行为、思想的晴雨表。有的孩子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校内与同学发生了纠纷,回家不说;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了,回家不说;在校外被人欺负了,回家也不说;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回家不好意思说……但这一切却写在他的脸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父母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心情。总之,父母要做有心人,时时留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动、脸色表情。琢磨了解孩子的心情是好是坏、行为是否异常。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
“闻”,就是听孩子说话。孩子对校内外人、事、物的所见、所闻、所感,回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要说出来。这种时候,不管孩子说什么,即便是父母不喜欢的话题、不愿听的内容,父母都应该耐心细致地听,并让他说完,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说话氛围。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其思维能力。孩子说话可能语无伦次或重复,某件事情的叙述可能抓不住要点,某种看法的表达可能不清晰,即使这样父母也不要急噪、不耐烦。在听的过程中,一边听一边帮他分析,说得好的给予肯定,做得对的给予表扬;说得不清楚、不正确的给予纠正。比如,孩子认为老师教育或学校管理等的“不是”之处,父母不应随意顺从、迎合孩子的意见,一定要客观、全面、公正地评说,别动不动就对学校或教师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一个家长如果不能维护学校教师的威信,那就容易使孩子对学校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问”,就是询问。问也是一门艺术,做家长的应该掌握这门艺术。一要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一张嘴就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容易使孩子反感;如果从孩子的兴趣爱好问起,孩子就会乐于回答。二要尽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优点、长处,父母从他的闪光点问起,孩子自然会愉快回答。三要尽量切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所学知识的内容,不要问过深过难的问题。问题过难,会使孩子因回答不出来而丧失自信心。四要分清时间场合,有外人在场时不要张扬孩子的弱点、短处,应顾及到其面子。另外,一次问话应有一个主题,不宜海阔天空,东拉西扯,不宜问得过杂过多;问话语言应平易温和,不要咄咄逼人;问话语速应慢一点,轻言细语的,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领会、思考。
“切”,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孩子思想脉搏的跳动。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比广阔丰富,具有模糊、变动、隐蔽、矛盾等特点,其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都还处于形成期,并且注意力容易转移,思想行为变化大。那么,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的心灵产生共鸣呢?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民主、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扔掉“一言堂”的专制作风,让孩子在父母面前于敢于“表现”,勇于“表现”,乐于“表现”。一个能充分表现的孩子,其优缺点最明显,最便于父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父母应思孩子所思,想孩子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感知、体会、思考。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伙伴,成为孩子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