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歌4岁学骑自行车,刚学会骑车,父亲就带着她骑车到离家40多公里的大兴郊区,返回时宇歌实在是骑不动了,马弘毅就用绳系着小车龙头,让自己的大车牵引着小车,父女俩一起“骑”回家。宇歌家离学校有5站路,为了培养宇歌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一副好身体,每天上学都是父亲在前面骑着车宇歌在后面跟着车跑。为了增长女儿的见识,父亲去外地都尽可能带上宇歌。别看宇歌年龄不大,她已随父亲跑了大半个中国!
宇歌3岁时,爸爸妈妈带她去看电影,影片中途突然出现断片,电影场内立刻变得嘈杂一片。爸爸说:“宇歌,到台上去给大家鞠个躬,再为大家表演你在幼儿园里学的舞蹈‘小鸭子’。”妈妈说:“别丢人了!”爸爸却很坚持。宇歌摇摇晃晃地上了台,嘈杂的电影场一下安静下来,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直到宇歌很有礼貌地为大家表演完节目后,人们才从惊讶到佩服,整个电影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某种能力有时就是通过一件事培养起来的,家长要善于抓住培养的时机。)
宇歌的大方与胆量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这也就是宇歌当年考中央电视台小记者是500名考生中年龄最小却考分第一的原因;也是她第一次采访比她年龄大得多的学者名流时就那样从容不迫的原因……
有人不相信教育的作用,他们说,小宇歌这孩子天生早熟,少年老成,性格天生就好。这话不对。其实,小宇歌和所有同龄的女孩子一样,也爱玩,也爱穿。
马弘毅讲过这样一件事:宇歌刚上小学时,老师要求每位同学买双旅游鞋上体育课。父亲到街上为女儿买鞋,发现一双旅游鞋要34元,而一双雪地靴才14元,而且一样好运动,于是就买了一双红色的雪地靴。宇歌一看到爸爸买的不是旅游鞋,期盼的眼神一下子变得黯淡了,忍不住扑在妈妈怀里哭了。马弘毅将哭泣的女儿拉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开导女儿:“你经常跟爸爸一起参加爸爸的老同学的聚会,爸爸穿得都很简朴,你觉得因为爸爸衣着简朴就影响了大家对我的尊敬吗?”女儿摇摇头,“爸爸带你参观过毛主席的故居,毛主席家里阔吗?一点都不。但他却是全国人民的领袖,中国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他来决策……”爸爸的话使宇歌懂得了一个人的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拥有一颗令人尊敬的心。第二天宇歌就高高兴兴地穿着雪地靴上学去了。(家教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不对孩子讲明道理,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你看,这里父亲给女儿摆出理由,孩子不就由对立转而欣然接受了吗?)
马弘毅说,小宇歌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原先只是一张白纸,她的好品质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父亲只是起了个启发熏陶的作用。
有记者问,人家孩子的父母都在督促孩子学琴学画、帮孩子改作业题,你却在教孩子吃苦、助人、服务社会。这是为什么呢?
宇歌的爸爸说,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合作精神,敢于开创、自立、自强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培养孩子一定要立足于社会,这是为人父母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评点:
小宇歌虽然还只是个小学生,但已经有这样的品行和能力,实在难能可贵。尽管还不能断定她长大后成才与否,但仅就目前情况看,培养出这么个优秀的孩子,也是家教的成功。
探讨马弘毅的成功之道,重要一条就是以“德”育儿。
马弘毅自小教育小宇歌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别人。这些“德”的教育,在有些急功近利的家长看来,是“中看不中吃”的。其实不然,举个例子说,不少人都知道21世纪面临的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提出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伦理的挑战”。有教育家说:“你的孩子不是要变成出人头地的人物,而是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物。向这方面培养,孩子就前途无量;否则,会使孩子走入歧途。”为什么培养孩子“德”如此重要呢?仅从孩子成才角度说: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又需要动力。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法国医生史怀哲说:“没有比服务人类更崇高、更能激发人的热情了。”服务人类、服务社会能激发人的热情,而热情又是人事业成功的最重要条件。所以说“人无志不立”,没有崇高志向的孩子很难有巨大的热情。
现代西方教育家也从另一角度发现了美德对人事业成功的影响。他们认为:1你为别人有所奉献,别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你更容易为别人所接受,使你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2品德高尚的人往往胸怀宽广、豁达乐观。因为他们考虑自己少,患得患失的情绪就较少,而这种积极的情绪有助于事业成功。3乐于助人的人比较容易有成就感,因为他们从帮助别人中得到回报从而获得了自我价值的肯定,而成就感也是人生努力的重要推进剂。当然,西方教育家的以上观点是否存在着某种实用主义还有待讨论,不过肯定“德”的作用还是很值得重视的。
所以,马弘毅教女从“德”起步并非是舍近求远的成才之道,而是必经之路。沿着这条道走,路才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