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对为何与孩子不能沟通、为何自己明明无私奉献且分外疼爱孩子,却依然与孩子处不好关系。很多家长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胆小、退缩、不合群等性格障碍而头疼。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但效果甚微,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又打又骂,伤害了孩子的身心。
或许我们都曾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可是,我们是不是都看到过教师或父母轻易做出这样的判断:“这孩子没什么发展,教不会!教不好!”“现在就这样,将来怎么办?”
相信孩子要慎用惩罚
对孩子的惩罚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严厉的惩罚或长期的惩罚终将形成孩子两种对立的性格特征。一种是愤怒、反叛(“我就不照你们说的办”)、反抗(“打我也不怕”);另一种是顺从(“我还小,只能照你们说的办”)、猥琐(“能躲就躲,别被发现”)和退缩(“反正我不是个好孩子”)。即使是一些轻微的惩罚,对于孩子来讲,也是很有震慑力的,因为孩子既有敏感的自尊心,又有对是否公平的敏锐感受能力。一个不公平的惩罚,会导致孩子感到万分委屈,进而改变他对家长的看法,最终将改变他对自身的评价。因此,成人要特别慎用惩罚。
孩子的成长犹如在竞技场上赛跑,父母和教师应该为他们大喊“加油”,使他们沐浴在赞许的阳光中。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我们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