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听到邻居在责问刚放学回家的孩子:“你怎么这么差?考了这么低的分,难道你天天上学就是为了拿个不及格吗?”孩子委屈地说:“这次我努力了,可是……”“可是什么?!”孩子还没有说完,就听见母亲的喉咙一下子响了起来,“小军上次和你考得一样,这回人家升到了前十名,而你不但没进步,还落后了。你不感觉丢人,我还替你丢人呢!看来你真是没出息了!”“我跳绳优秀……”“你还犟嘴,跳绳优秀有什么用?”一阵阵的责骂声和孩子委屈的哭声陆续传来……此情此景,令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尽管我们国家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考试还是必要的,家长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目的为了什么?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借此使孩子重视学习,让考试变成督促孩子学习的动力。现实情况是,有的家长并没有能使自己对分数的关心变为孩子学习的动力。社会调查表明,有些家长对分数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为极不科学,直接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
对分数认识上的误区
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分数有两大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片面夸大分数的功能,把分数高低作为判断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孩子的分数提高了,家长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用功,家长开始给孩子各种奖励,放松了对孩子的其他要求。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就认为孩子“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老师和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认为孩子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也肯定表现不好。并且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一小学生因考试分数未达到要求而被家长活活打死的惨痛事件,正是家长片面夸大分数功能而导致的恶果。
这一误区所表现的另一典型现象是,有些家长将孩子的分数作为在单位同事、亲戚朋友面前“露脸”、“争面子”的重要依据。若孩子得了高分,就觉得脸上有光,很自豪;若分数不如人,则认为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出门矮人半截。
上述这些行为迫使孩子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忽视了思想品质、性格修养、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忽视了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无疑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产生无形压力,导致有些孩子采取作弊、涂改分数等不正当手段欺骗家长。这样不但无法促进孩子学习,反而影响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
第二,机械地分析考试分数,从而得出片面结论。
事实上,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分数的高低,也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既得分数的信度与效度。很多家长不了解这一点,正是形成第二大误区的根源。他们将孩子同一门学科前后几次的考试分数机械地比较,以此判断孩子该学科学习效果的好坏;或者简单地比较同一次考试中不同学科分数的高低,以图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弱点。这种不科学的分析法促使家长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学期初就给孩子定下期中、期末两大分数指标,强硬地要求孩子完成。
就像文章开头孩子母亲的做法一样,如果仅因某次分数不理想就否认孩子的付出,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仅依据对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则不能正视到孩子真正的困难。久而久之,等到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
科学对待分数,学会急流勇进
那么,家长应如何科学对待孩子的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其成为孩子认真学习的催化剂呢?以下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
第一,主动了解考试的目的。目的不同,反映的问题就不同。就学科考试而言,每个学校基本有进度测试、摸底测试、总结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等。其中有偏重知识水平的测试,也有偏重能力发展的测试。家长只有弄清了考试目的,才能看出它所反映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知识识记的测试中分数高,而在偏重知识运用的考试中分数低。此时,家长就不能简单地以这种高低来判断孩子的学习进步或退步。再比如,学期中的进度测试其难度往往要小于诊断性测试和期末总结性测试。因此,期中考试得了高分并不意味着期末考试也会“丰收”。
第二,认真分析分数的信度和效度。这里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解释为真实性,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必要与孩子一起认真分析分数的真实性,包括孩子本人、全班甚至全校考试的分数真实性。只有对其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依据“修正”以后的分数来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善于从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家长更应该给予鼓励与帮助,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闪光点。比如:若总分下降,单科分有无上升?从知识结构看,有无掌握较好、丢分不多的部分?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鼓励他克服困难,迎头赶上,考出好的分数。而那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扑灭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弃。
明智的家长在孩子成绩进步时要提醒他勿骄傲,勿轻浮,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而在孩子考试失利时,首先要给予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励,而不是责骂和棒喝,然后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培养孩子不怕困难、激流勇进的精神。这样,孩子才可能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关心他、爱护他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