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应该成为每位家长教育子女必须拥有的一种能力。所谓 接纳,通俗的讲,就是在与人接触、沟通、互动时,注意接收、 解读、容纳对方传达出的各种信息,转换角色和看问题的角度,客观、具体地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妥当、有效、有利于解决问题 的回应。接纳的核心是“理解”,心理学叫“同理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
经常听许多家长说,现在的孩子难带,很难沟通。究其原因,不排除孩子自身的问题, 但家长能不能以“同理心”将心比心的对 待、接纳孩子的情绪、想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现实 生活中,不少孩子被错误地“定位”:
有的孩子被当成是父母的“下级”,因此他们必须听从父母的一切命令,让好好读书就好好读书,不许乱说乱动,孩子成了父 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置。无论是冷漠还是溺爱,都会对他 们贻害终身。
有的孩子被父母当作“商业伙伴”。父母教育孩子完全用物质 刺激来展开,这回你考了100分,我奖你100元钱,下回没有考好,就打屁股,这种唯成功论往往导致孩子们的智力畸形发展,使他们的品格无法与智力同步成长发育。
有的孩子是父母的“储蓄所”,父母待孩子好的原因是给未来 “种”福利,父母常常告诫子女,“我们待你这么好,将来你怎么报答?”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光耀门楣,否则就白养了。这种教育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易甚至是不平等 对待的财产型教育方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压抑,难以舒张个性。
而有些孩子则沦为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是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羞辱、发泄、虐待的对象,这样的孩子是最悲惨的,他们往往身心备受摧残以至于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此外,在一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的由于难以获得全 部的父母之爱而情感人格残缺,导致自卑、自闭,心灵无法健康 成长。
日常生活中经常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 这道题太难了!妈妈接过来说:“肯定上课你没注意听讲,否则怎么会觉得难呢?”这种反应就不是同理心,就没有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何想法,给孩子的感受是指责。这种做法使本来 就有些焦虑的孩子越发焦虑,产生妈妈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如果 对妈妈的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讨厌妈妈,妈妈和孩子的沟通一定会出现梗阻。让我们再看两个案例:案例一、孩子考 试没考好,作为家长,你面对这一事实,应该怎样回应呢?家长甲;又没考好,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让我失望啊!
家长乙:你能不能说一说这次考试为什么没考好?家长丙:没事儿,只要你努力就行了,妈妈以前也怕考试。家长丁:我知道没 考好你很难受,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别想考出好成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妈妈相信你,也愿意为你加油,和你一起努力……四种不同的回应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第一位家长的回应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孩子没考好归因于笨,给孩子种下了负面的种子;流露出自己的失望情绪,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第二位家长以问题开始回应,虽然不会孩子已负面影响,但往往是孩子觉得你不了解她,感觉不到同频,对你产生怀 疑、不信任,甚至反感。第三位家长的回应并不是接纳,而是赞同。接纳并不等于赞同,接纳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恢复积极正面 情绪和想法,然后推动他成长、进步和提高。单纯的安慰和纵容 不是目的,会让孩子产生什么都无所谓、不思进取的思想苗头。第四位家长的回应,语气中充满了接纳,尤其是“我也知道下次 你特别想考出好成绩”这句话既深入对方内心深处,又巧妙地激励、推动对方去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
案例二:孩子说“我今天不想写作业了”,做父母的如何回应、解决呢?
家长甲:我看你是欠揍!你敢不写作业,看我怎么收拾你!
家长乙:不写作业可不行,不想写作业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你有这个念头太危险了。
家长丙:澳,要是今天没作业就好了,可是今天的作业还很多。你内心一定有两个你在较量,一个是情绪的你,想逃避作业;一个是意志坚强、乐观、智慧的你,在想快速完成作业的办法,快乐的去完成作业。我为能成为一个有智慧和意志力的人而骄傲。
这三位家长的回应哪一个世界那孩子了呢?第一位家长没有接 纳孩子,而是扮演了威胁者的角色。孩子听后情绪会更消极,更 没有热情和动力去完成作业了。第二位家长也没有接纳孩子,而是扮演了说教者的角。孩子听后会产生反感、逆反情绪,也很 难打起精神、产生动力去完成作业。第三位家长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和当下的想法,然后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孩子,孩子会有一 种被理解的感受,内心的正面情绪会上升,经过家长的提示,孩子就会找到方向和方法。
案例三:我班的 xxx 同学,从入学那天开始,就以爱哭出名。别 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会哭;东西找不到了会哭;天气太冷会哭;别人帮他听写,他写不上会哭;铅笔没有铅了会哭……总之,班里每天都会听到他的哭声。与家长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哭是他生活的一件重要的事。不仅在学校,在家里也是如此。一丁点的小事都会引出他的眼泪。家长很无奈,流露出很反感的情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知道,我要用科学的理论分析孩子这种性格 的成因,改变这种情况。
通过两个案例,我们可以感觉到接纳的重要性。可以说,接纳,特别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是家长与孩子沟通不可忽视的第一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基础。要顺利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只有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了,他才愿意配合你解决问题,否则就可能引发逆反、对抗情绪。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接纳并不等同于赞同,更不等于纵容,只是强调要关注、考虑孩子的目的、情绪和当下需求,设身处地的“辨识”、体会孩子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深层意思,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孩子,以便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排解孩子的情绪、焦虑和不正确的想法,更有力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每一位家长都要明白,孩子认为最大的爱就是对自己的理解!理解带给人的感觉,往往要比血缘关系给人带来的爱的感觉更大、更强烈。没有理解就没有爱!当你想要改变孩子的情绪、观点或状态的时候,你必须先要理解他、接纳他。假如你忽视了理解和接纳这个步骤,孩子就不可能被你说服。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性的东西,还应有心灵上的爱抚,他们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相对于物质的满足,孩子们更需要心灵上的满足。他们缺乏的是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的是来自父母心灵深处安宁的熨帖和精神上的支持。李圣珍接手的孩子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情感饥渴,而只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能发现他们的这种饥渴,在面对孩子们的情感饥渴时不会手足无 措。李圣珍用自己的心去体察孩子们的感觉,搜索孩子们的需求,她也用心去反馈孩子们的需要,用具体、细微的行动去摩抚孩子们受到创伤的心灵。
长期以来,我们这个社会培养了大批不合格的父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他们大多缺 乏基本的文化教育更遑论人格教育。 将李圣珍老师的教育实践推广到千家万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要让那么多的父母知道自己需要用心学习,这本身就很艰难。但愿普天下的父母 看到这本催人泪下的心灵之作,能够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孩子的人格是否应该独立?李圣珍 老师教育的真正对象究竟是孩子还是他们的父母?如果我们还能够回忆起鲁迅先生80年前那句痛切的话:“中国少有合格的父母”,那么在父母们高喊“救救孩子”之前,还是先救救父母们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