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创造:小女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渐渐地学会微笑,翻身,爬,走路,叫“爸爸、妈妈”……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知道其中的艰辛,也知道孩子在小时候的每一次成功几乎都是模仿的结果。小孩子是在模仿之中渐渐长大,模仿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启迪:随着多次教育上的改革,“创新教育”被教育工作者广泛重视,然而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婴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模仿应是“创新”的“源”和“本”之一。不少人却把模仿看作一种简单的重复,在教育教学中抛弃模仿,而只谈创新、创造,仿佛模仿就意味着机械、被动。他们似乎忘记了雷达是对蝙蝠的模仿,飞机是对鸟的模仿……文化的传承本来就是从接受到创造,创新是厚积而薄发,模仿是“薄发”之前的“厚积”。模仿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有其不可替代之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模仿的过程也是再创新的过程。空谈创新是不切实际的,创新由模仿开始,而并不止于模仿。
什么时候玩什么玩具:为开发智力,给小女买了不少玩具。一日妻给不足两周岁的小女买了识别形状的玩具。玩时需要将不同形状的积木从相应形状的孔 内投进一座“小房子”里,由于她还不能仔细地识别形状,且手还不够灵活,因而总不能成功,渐渐就对这个玩具失去了兴趣。
启迪:这件事让我记起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3岁的孩子学爬梯子,只要两三天就学会了;而让2岁的孩子学爬梯子,学了几个月才勉强学会,再到3岁时也看不出这些早学的孩子爬梯子的技术有突出之处。这个实验证明的道理很简单: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认知规律,到什么年龄阶段才会达到相应年龄段的能力与水平;并且这规律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与愿望为转移。顺应认知规律才能让孩子得到自然而完善的发展。如今也许因为家长与老师对学生成才的愿望过于强烈,这种认知规律常常被忽视,对孩子学习上提的要求过高,学习的内容也过多过难。如果我们对揠苗助长的教育感到遥远的话,就让我们再重温一句朴素的民间俗语——“七坐八爬”,所有做父母的都会对此印象深刻: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少一个月都不行,欲速则不达。
真诚比技巧更重要:人似乎天生就有点自私,孩童时代的表现最为真实自然。小女亦不例外,倘有人假装跟她要她的玩具或食物,愿意的少不愿意的多。在小女不愿意时,家人常会这样教育她:××不是真要你的,大方一点。随着小女的理解能力的逐渐增强,这种“教育”的效果似乎也“越来越好”。
启迪:“××不是真要你的,大方一点”这句话的前后是矛盾的。“大方”是真诚的对钱财的慷慨,而前半句明明让孩子不必真的大方,只要做做样子就行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其实往往我们只是告诉了他们一些做人的技巧而已(这技巧里不少还是虚伪的技巧),而常常忘记告诉他们做人的实质是“真诚”。其实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领会“真诚”之前学会许多“技巧”很容易就使孩子变得圆滑世故,而离真正的做人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