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深度解读

从不同身份、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课文深度赏析,发掘每篇课文独具的深层次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探寻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课文深度解读

  ›› 淘知中学 ›› 中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学参考 ›› 课文深度解读 ›› 文章正文

浅谈李森祥的《台阶》

责任编辑:Spring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27日 09:57 浏览次数:41348
No.A46661

门前的台阶与家庭的地位,这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在“父亲”的眼中却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因为家乡人总认为:门前的台阶就象征着家庭的地位。

“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因他不愿低人一等,于是便立下宏愿:一定要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然后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

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宏愿得以实现了,

心头的喜悦那当然是无法形容了。脸上总挂着笑容,迫不及待地要搬新屋住,还放了四颗大炮。然而,“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他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读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辛酸的,虽有奋斗后的成功喜悦,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由生出几点感慨。

一、一幅悲凉的人生画卷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父亲”有自己的追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于是便建高高的台阶,因为在家乡人们总认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为此便开始了辛勤的劳作,其实,“父亲”对新屋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富丽堂皇,只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这不是奢望,可“父亲”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心血,年轻时力大如牛,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太大力气,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父亲”的幸福感便成了失落感,一丝惆怅、一声感叹:这人怎么了?

“父亲”的感叹,让文中的我无限的悲凉,说不出的痛心,他的身体与所谓人们眼中的地位相比,熟轻熟重,难以言表。

作者用几个简短的追求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的悲凉画卷,立宏愿——做准备——建新屋,筑台阶——完成心愿——感叹人生,文中没有优美的文字,只有“父亲”不断的追求,他在追求中,时刻在快乐着、幸福着,因而也就感觉不到累,可这又能说明什么?世人

在歌,谁问他人如何?

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人物形象,既有中国劳动农民的共性,也有他自己的个性,他是一位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要光宗耀祖,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老实厚道,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竟不敢放鞭炮,而且手足无措,极不自在,他不敢弘扬自耀,坐上新造的台阶和别人打招呼,却说错了话,他不愿显示比别人高,只得一级一级往下挪着坐。

“父亲”干了一辈子,他觉得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就有收获、劳动是创造、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当他力不从心不能劳动时,便若有所失。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位倔强、有自信心、永不服老的人物形象,笔墨虽多是着眼于造台阶上,可作者笔下的“父亲”却栩栩如生,他挑水上台阶晃了一晃,却不让“我”帮,

粗暴地推开了我,挑水由“我”包了后,他又若有所失,很烦躁,同时,他是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勤劳节俭,为了建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作了漫长的准备,合理安排一年的劳动时间,从不歇息,忙时种田,闲时砍柴卖钱,严冬捡石块,编草鞋,捡进一块砖、一片瓦,还往黑瓦罐里塞角票造新屋,他也不闲着,白天和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了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但文中的“父亲”是经济极端落后的情况下的劳动农民的缩影,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他不知道是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他只知道劳动就有收获,他认为: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

创造出来。文章在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

小说深沉地回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三、意蕴深厚

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于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尾居建筑: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赢得尊重。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的视野里,由此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他想往、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但人的需要要建立在可实现的基础上,“父亲”认为可以实现,因为他有力气,他有拼命硬干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但他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需要一但得到满足就有一种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笔下的“父亲”也不例外,新屋落成时,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望着他。

四、选题精当

作者笔法独特,没有大段的铺垫,而是直入主题,依照乡俗,“台阶”高低,标志着屋主人地位高低,“父亲”自叹自家台阶低,而仰慕别人家台阶高,作者以此为线,把文字串接起来,以台阶为题其一,充分突出了“父亲”好强自尊的性格,这也是中国亿万农民的性格,推而广之,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有着这种好强自尊的精神,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放射出中华民族夺目的光辉,再者,以“台阶”为题,文章的线索,便一目了然,而且,文章所写的主人公——父亲的许多表现都是围绕着台阶展开的,他的休息、他的劳作、他的情感、他大半辈子的努力无不围绕着台阶描写,这样,极有力地串起了全文的事件和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

五、详略得当

作者围绕着台阶精心选材,凡是与台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作者则不惜笔墨,作者开头便写道:“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并放在显赫的位置,文章中还多次出此意思相同的话,接着描写老屋三级台阶的来历——父亲打赌背回来,没花石料钱,但台阶太矮,石料粗糙,为决定建高台阶的新屋作铺垫,这些作者只是一笔带过,而详写的是新屋的配套工程,台阶的建造工程,以及新屋建成后在台阶上的一些活动和感觉,详略十分得当,而文中与台阶无关的内容,作者则惜墨如金,有的则点到为止,如上山砍柴的艰辛,拾卵石劳累,塞角栗的节俭情景,都没有具体描写,只是一笔带过。

作者在文中还用了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写父亲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辛苦的劳作,“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来体现父亲砍柴所付出的大量的劳动。又如,开始造台阶时父亲劳动的情形:“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而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作者没有选取全身,而是选取头发来描写,甚至选取一根根细发来描写。一个“挑”字足见每一根头发承受到的水珠压力,再加上艰难一词的修饰,以发拟人,借发写人。又如:建造新屋时对父亲喜悦之情的刻画“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用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来表现他展望得以实现,内心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子,与前文说父亲是位“老实厚道”的人相呼应,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

读这篇文章还有一点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那就是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造作之词,华丽无语,有些还是乡俚俗语,让人对农村这个特定环境,以及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农民——父亲有种亲切之感,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

李森祥的《台阶》是描写父亲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过程的小说,文字质朴但品味极佳。作者独具匠心的选题,让人耳目一新,可文中的寓意却让人回味悠长,值得一读。

返回〖课文深度解读〗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