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以此为典源, 用典角度有多个,如:
1、由和氏璧完好无缺的回到赵国,引出“完璧归赵、璧赵、归赵、奉赵”等,表示事物完好归原主。
2、由和氏璧完好无缺,引出“完璧、全璧”等,表示完好无缺的东西。如,比喻未婚女子还是处女时,说“此女还是完璧(全璧),等。”
3、由蔺相如在秦王前的态度,引出“怒发冲冠、冲冠发、冲冠”等,表示盛怒;引出“睨柱”,表示凛然不可犯的状貌。
4、由秦国愿以十五座城换取赵国的和氏璧,显和氏璧的珍贵,来形容十分珍贵的事物及喻指特别优秀难得的人才。如,“连城璧、连城玉、连城价、价连城、连城、赵璧、赵氏璧、相如璧”等。
然而,人们在使用或解释过程中,常有不当之处,如第一个角度。
《辞海》1981年1月据1936年版缩印本1945页:
【璧赵】谓以原物归还其主人也,或称“璧还”,详“完璧归赵”条。
【璧还】不受人馈,而以原物还其主人曰“璧还”,或称“璧赵”;兼表谢意,则称“璧谢”。参阅“完璧归赵”条。886页:
【完璧归赵】……今谓原物归还曰“归赵、奉赵、璧赵”,均本此。参阅“反璧”条。
《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18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