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什么最“高”?
高低的概念在古人心中可能早就产生了。但这种抽象的概念,要用实物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用文字表达,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就人的目力所及,天上的日月星辰、云气雷电是最高的,但这些都不能亲身到达。就人的体力所及,高山最高,有些恐怕也难以攀登。飞鸟忽高忽低,不能作为选择对象。非得找一个大家都感到“高”的实物不能创造“高”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中,“高”都像是一个人工建筑物———城门楼或者台观。城门楼上有兵士把守;楼观台上,有道士、佛僧、神汉巫婆举行祭祀。古代战争和祭祀是生活中的两大内容,这里不仅建筑外形高大,而且感觉也神圣崇高。所以,今天的“高”字是从古代的建筑形象演变来的。看到高大的建筑,不由地就会产生高大、高远的感觉,而“高”字是极似高建筑外形的。
至于“高”字的读音,可能与高山有关,山脊叫“冈”,而“高”、“冈”音近。也可能与人们对高大的东西发出的感叹声有关,“欧、嗷”之声调,与“高”字的韵是相近的。
什么最“低”?
“低”的概念可能与“高”是同时产生的,但“低”的文字创造却比“高”字晚了许多。为什么?低的东西———代表物不易确定、很难寻找。人眼所见,人力所及,低处不外是深谷、河底、水井、洞穴,这些都有了象形字,古时候也可能用他们来间接代表“低”,但总觉不便,还是需要专门表示“低”的字。所以,到了小篆时,“低”字才出现。
小篆、隶书、楷书,“低”字都是从“亻”,“氐”声。用人表义,“低”是人的感觉;用“氐”标音,“氐”是什么?“氐”字未见甲骨文、金文,而石鼓文与小篆、隶书、楷书大同小异,好像是草木从土地里面刚生长出来的样子。“氐”的本义应该是草木的根。有人结合“氐”字的形体分析,以为是人弯身下俯的样子。无论是草木的根,还是人体向下,都有“低”的意思。用“氐”兼标读音,是有道理的。
“低”字的读音来源于“氐”,但“低”的口语声音要早,可能与“地”有关,“地”“低”同音近义。(《羊城晚报》白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