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用于阅读的,主要是竹书。在东汉发明纸张之前世界上没有纸书。竹书和纸书的装订方法完全不同,几根长短不一多少不等的竹片,用绳子或皮条串在一起,就是被称为“册”的竹书了。
《说文·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意思是说,长短不一的竹简用两根绳子编串在一起就是象形的“册”了,而“册”的作用是书写天子的符命,即诸侯晋见天子时接受册封的命令。但实际上“册”的书写内容要广得多,并不局限于天子的符命,如《战国策》就是当时用“册”编串而成的一部史书。
“典”字从甲骨文看,是在“册”下面加一横两点,即多了一双手。意为用双手把“册”供奉在上。俞正燮《癸巳存稿》说:“典者,尊藏之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典了。“典”也是“册”,但不是一般的“册”。到了金文和篆文时,双手已被省去,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