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中国塔”——踏寻郑和非洲的足迹

责任编辑:Ice 发表时间:2015年03月18日 10:52 浏览次数:1654
No.A65304

这次到索马里采访,即从首都南下基斯马尤,寻访那里的“中国塔”、“中国村”和“中国古沉船”——那些与郑和船队有关的古迹、遗址。

曾有一些基斯马尤商人,为了逃避战乱,到了拉木岛并在那里定居。正是他们向记者提供了这些鲜为人知的情况,其中一个名叫莫汉马迪的人告诉记者,在基斯马尤西南方向有一排小岛,岛上基本无人居住,只是偶尔有过往渔民作短暂停留。在一个名叫科亚马的岛上,有一座“中国塔”。该塔位于岛上的最高处,坐落在一块岩石上,塔身高度不下7-8米,是一座尖状石塔。对于此番描述,与莫汉马迪同来的两人亦点头称是。

“塔上有文字吗?”记者问“有,不过我不认识,字迹也不清楚。”莫汉马迪在记者的采访本上画了几个文字的形状,记者认定它们就是汉字。莫汉马迪说,另外一个岛上也有“中国塔”,但比科亚马岛上的塔小一点。

莫汉马迪还告诉记者,“就在基斯马尤市与科亚马岛之间的水域,有一艘中国古船沉在那里”。他说:自己小的时候就曾听爷爷讲过,附近有一艘中国沉船,而且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当年中国船遇难时,里面装满了瓷器和丝绸等宝物,遂被洗劫一空。莫汉马迪十多岁时,还和小朋友一起去那艘沉船上玩过。船很大,船帮由三层组成,外层是铁,己成为红色铁锈;里层是铜,为绿色的铜锈;夹层原是红木,因年代久远被海水腐蚀,朽木已被海水冲走。“由于地处近海,当大海落潮时,还能看见大船的桅杆。当地渔民有时还把自己的小船系在大船上,把沉船当做小船的‘临时码头’使用。”

耳闻关于中国沉船绘声绘色的描述,记者不禁惊喜交加。为了进一步估测那艘沉船的长宽尺寸,记者还约莫汉马迪等人一起来到室外街道上,以建筑物为参照,让他估计沉船的大体长度。

他们三人还曾听说,在基斯马尤以南几十公里的海边,有一个“中国村”,当年的中国船员就居住在那里。村里也有一座“中国塔”。但他们都说自己没有去过,无法提供更多情况。

基斯马尤是索马里南部的港口城市。那里局势不稳,战乱频发。在首都摩加迪沙通往基斯马尤500多公里的路上,时有车匪路霸拦路抢劫。记者第一次来索马里时,宾馆经理表示无法派遣保安陪同前往采访,还一再劝告记者不要冒险孤行。这次来索马里之前,该国过渡政府总统的家人曾答应将陪记者一道前往基斯马尤,却不料那里的局势持续恶化,他们不得不表示“实在无法前往”。

又与上次一样,此次索马里之行未能完成南下任务。在内罗毕中转停留时,记者又想起了拉木岛上那个未曾露面的“双龙坛”,便拨通了拉木博物馆的电话,副馆长在电话中告称已知其下落。于是,记者立即改变行程,购买了去拉木的机票。

副馆长说,第二只“双龙坛”被一名定居拉木的意大利女士收藏,女主人现在国外,他已与家中的看管人员联系好了,可以前往观看。在拉木城狭窄的胡同里左拐右转,终于来到女主人家,刚迈进大门,就看见了摆放在客厅中央的“双龙坛”:坛子表面比较光滑,黑釉基本完好,那两条“龙”似乎欲腾飞而起,欢迎来自“龙的故乡”的客人。

记者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坛子跟前,仔细观赏起来。坛子高约85厘米,内口径16厘米,外口径22厘米,腰部直径60厘米,底部直径30厘米。颈部有四耳,其中一只已掉落,其他三只完好无损,耳的宽度约6厘米,四耳之间分别有一个圆点隔开,圆点直径约3厘米。在颈部与腰部的交接处,8个同样大小的圆点等距离地排列一周,俨然是两者之间的分界线。两条五爪“龙”首尾相接地飞腾在坛子的腰部,栩栩如生。两者之间有同样大小的圆点隔开。也就是说,坛子表面共有14个圆点,形成2、4、8的排列顺序。表面的黑釉(yòu)基本完好,且能发出光泽。里面也有黑釉,其光泽不如表面。坛子底部粘有珊瑚礁,不能平放,放置时需在周边垫上支撑物。记者小心翼翼地提起坛子,重约15公斤。

就在记者的双手触及“双龙坛”的那一刻,一股强烈的历史凝重感油然而生,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郑和船队乘风破浪的壮举。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无论是耸立海岛的“中国塔”,还是安卧海底的“双龙坛”,就像恪(kè)尽职守的“史官”,默默地见证了东部非洲长达6个世纪的变迁。 

亲,发现文中的错误不要不好意思告诉我们,纠错成功,你将获得50~200个金星币的奖励哦~ 我要纠错

声明:本内容为金星教育原创或整理,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上一篇: 写在七下西洋处
下一篇:
返回〖郑和远航〗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