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百科

孩子是父母的勋章,如何让这枚勋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是每一对父母都在思考的事情。来家教百科,教您科学、轻松的教育您的孩子。

家教启示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家长类专题 ›› 家教百科 ›› 家教启示 ›› 文章正文

润物细无声

责任编辑:Winnie 发表时间:2014年09月20日 16:47 浏览次数:803 内容转自:jiatingjiaoyu.xiaoxue123.com
No.A57766

马卡连柯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富有人情味的、和风细雨似的批评,体现了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润物无声。让我们看看中外教育家们怎样运用这种批评的艺术吧!

一枝钢笔

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语,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枝钢笔送给这位学生,并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枝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老师,一进门就跪在霍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启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犯了错误后,他们通常都比较害怕、后悔,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因此,对犯错误的学生处理得是否恰当,是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面对拿了别人东西的学生,霍老师深知,一旦把这种行为与“偷”字联系起来,足以击碎其脆弱的心灵,使其背负终生。她用一颗爱心巧妙地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她这种别致的批评方式,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学习。

两幅图画

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图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个名叫约翰?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上小学时,有一天,他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鼓足勇气杀了一条狗,把内脏一件件地分割、观察。谁知这条狗是校长韦尔登家的宠物。身为教育家的韦尔登决定给麦克劳德以处罚。韦尔登的处罚方法别出心裁:罚麦克劳德画两幅图画。这就是亚皮丹博物馆收藏的那两幅人体图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并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启示:好奇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它往往是发明创造的萌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教师的职责。韦尔登可谓用心良苦。他站在学生的立场,给予理解,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既使麦克劳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的创造力。这种通过特殊的“批评”给学生以良性刺激的做法,无疑是我们为师者的一面镜子。

三朵玫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在任乡村中学校长时,看到一名低年级的小女孩摘下了花房里最大的一朵玫瑰。他走过去蹲下,拉住小女孩的手,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这朵花要拿去做什么用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看不到花,我想把这朵花送去给奶奶看一眼就还回来。”苏霍姆斯基被孩子的话深深感动了,他又摘下两朵大玫瑰,送给小女孩,说:“这一朵是送给你的,因为你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一朵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启示:这个“摘花”的场面,在我们这里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处理,因为我们有成套的《规则》和“几要几不要”。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善于从孩子的错误中挖掘闪光点。他首先想了解的是儿童的动机,而不是粗暴地批评处罚她。他在这里注意到的,是一个小女孩对老人的真挚纯洁的爱,这比忘乎所以地摘一朵花更值得予以评价。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爱学生,更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四块糖果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送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送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果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启示: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积极、合理的因素。在这里,陶行知先生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昭示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从而体现出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返回〖家教百科〗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