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舒童,今年八岁,上小学二年级。她喜欢学习,喜欢接受新知识,尤其喜欢上科技课。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晚上散步时,女儿总是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妈妈,我坐在你的车上,为什么感觉两边的树向后跑去了?”“芙蓉树的叶子为什么到了晚上就关闭了,是睡着了么?”“小蜜蜂是怎样采蜜的?”无数个问号,百问不厌。
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女儿已经回来了。我同往常一样一边叮嘱她写好作业,一边在厨房忙活晚饭,然后,忙里偷闲地督促几声。当我忙乎完毕,却发现她的作业只字未动。此时,她正趴在餐桌上在看什么,非常专注。我走上前去一看,原来只是一滴水而已,我不禁大为恼火,我不能容忍孩子如此三心二意地做功课。不容女儿辩驳,便是一顿训斥、责骂。她可怜巴巴地看着我,满眼的不满与委屈,我假装不理睬,看我的书去了。
几天后,在路上,偶遇女儿的科技老师,她告诉我,舒童真是个留心的孩子,今天的科技课上《放大镜》一课时,她举出小水滴便是一个放大镜的例子,而引发了孩子们的一场争论,还说,这孩子对科学兴趣很浓。我不禁想起了那天的事,很后悔自己的草率。
回到了家里,我便故意创设了一个情境,将玻璃杯装满水,把报纸放在杯后,边看报便装作惊讶的样子说,“童童,快来看,妈妈这儿有一个自制放大镜,”她倒不计前嫌,走过来,看了看我的“发现”,然后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看我的。”说着,将杯里的水倒出一个小水滴,自豪地说:“这是最简单的放大镜。”我装作不信,她赶紧撕了一小块带字的纸片,轻轻放在水滴下,果然,字被放大了,她的小脸上充满成功的喜悦,她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述其中的道理。趁此机会,我表扬了她的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优点,看得出,她的心里美滋滋的,而在我的心里,也悄悄地进行了自我批评。
不久后的一天,我又发现她在厨房忙活什么,走近一看,她正在试图将刚买的袋装酱油倒进瓶口很小的瓶子里,我知道她尚未具备干这事的能力,或许会打破瓶子,或许会将酱油撒得满地都是。这次,我没吱声,我倒要试试她的动手能力,只见她小心翼翼地一手扶着瓶子,一手捏着酱油袋,将袋口对准瓶口,看上去有些颤颤微微,棕色的酱油滴滴答答地流在了桌子上。当酱油开始稳稳当当地注入瓶口时,我惊奇地发现她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动作,她拿起剪刀在袋底的一角上也剪了一个口子,我不禁很惊讶,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让空气钻进袋子,给酱油加把劲儿。太棒了,简直是一个创举!我兴奋得叫好。
最近,女儿对我说::“妈妈,我觉得上科技课不应该只呆在教室里,老师为什么不带我们出去看一看呢?”
是啊,科学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实践场地,如今,当前人将理论与规律从实践生活中抽象出来,学校教育就或多或少的把大自然关在了教室的门外,把生活实践关在了门外。
仙师鲁班是从小草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爱迪生是从捅马蜂窝、孵鸡蛋等可笑事情中产生了发明的灵感。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也是孩子们的大课堂。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给孩子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孩子们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让孩子们的想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任其翱翔,激发孩子们高昂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