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发现到会的大多是妈妈们。一个班里经常只有八九个学生的爸爸出席会议,只占总人数的20%左右。每次班主任都特意表扬到会的爸爸们,而且多次呼吁更多的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为了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我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类型的班级发放,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332份。调查发现,在双亲家庭中,照顾和教育子女的任务几乎完全由母亲承担,很多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孩子接受的是不完整的情感与教育。双亲家庭中的“单亲”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单亲”教育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被调查的学生91.3%来自双亲家庭,其中64.8%的家庭主要收入来自于父亲。67.9%的学生反映,父亲的休息时间不固定,没有把陪伴家人和教育孩子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很多父亲平时不过问孩子的学习,等到出了问题就是一顿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打骂。大多数时间,他们忙于自己的事务,不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思考解决的方法,对孩子的了解微乎其微。
调查结果显示,78.8%的学生反映父亲忙于工作,即使在家也只是看电视、看报纸、上网等,还有13.8%的学生甚至不知道父亲在家都干什么,只有7.4%的学生表示父亲会关注自己的学习。在被问到“每天父亲和你在一起(沟通/辅导功课/娱乐)的时间有多少”时,32.6%的学生回答“基本没有”,还有31.1%的学生回答“极少”。父亲们承担着家庭主要经济责任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地回避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确工作特别繁忙,空有教子之心而无教子之力,但更多的父亲并不是因为完全没有时间,而是认为自己在外劳累,回家就应该好好休息,教育孩子理所应当是母亲的责任,甚至有的父亲认为孩子有问题就是母亲的错,自己却置身事外。
二、“单亲”教育产生的后果
1.孩子性格出现偏差
虽然母亲的关怀耐心细致、体贴入微,孩子能够有一定的安全感和稳定的情绪,但是,这些缺少了父亲的关爱、引导与榜样示范作用的孩子往往心理脆弱、缺乏毅力、意志不坚强,遇到困难容易丧失信心,缺少冒险精神和幽默感,很多孩子性格四平八稳,缺乏个性。
特别是男孩子,在青春期,母亲的絮叨往往招来他们的厌烦。他们渴望成长,渴望有男人间的对话,有时候甚至会不自觉地冒出一些大男子主义的想法,认为和“女人”谈话没有意思。这时,父亲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的调查中,65.4%的孩子非常乐意与父亲交流。
女孩子也是一样。有人说过,父亲在女儿成长中是一个最生动的男性角色符号。一个称职的爸爸可以呵护好含苞待放的女儿,度过最动荡的青春时光。当所有对男性的不解、需要和梦想都能有一个人帮她解答时,她躁动的心就会慢慢平和下来。否则,一个角色的空缺就代表了一种失衡,懵懂的孩子就可能尝试未知的危险。
2.影响亲子关系
当爸爸从家庭教育中淡出后,便往往容易站在“评判者”的立场上去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即使偶尔参与家庭教育,很多父亲也会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只针对结果,不分析原因,指责母亲教育的失败。其结果除了导致夫妻间的争执和埋怨,更多的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责任的逃避。这样的指责只会使亲子间的心理距离更加遥远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狂热地崇拜一位男老师,对他的工作、生活关心得无微不至,偷偷帮他整理办公桌,帮他买药,每天有数不清的问题要问他,还给他写信。交谈中我发现,这位女孩的父亲就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隐形人”,平时对妻女极少关心,女儿从未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她叫老师“小爸爸”,因为在她心里,这位具有责任感和充满男性魅力的男老师才是自己理想的父亲形象。毕业后,她给我看自己钥匙坠儿上那个男老师的照片,她说:“老师,您能理解我吗?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我其实就是想让他当我的爸爸,他才像个爸爸!”父亲在家庭中表现出的坚强和责任感,是孩子不能缺少的人生一课。
3.家庭教育缺乏缓冲
时常听家长说,在处理孩子问题时,父母双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缓冲。当亲子出现矛盾时,双方都需要一个从中“斡旋”的人,家庭教育一旦由一方担负时,往往就会错失机会,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另外,父亲和母亲的视角不同,遇到问题时,两个人一起商量,可以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处理方法也更妥当。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案例,父亲是外地一所高校的教授,和妻子在学历、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甚远,所以看不起自己的妻子,很少回家,当然也不会过问孩子的情况。儿子成为母亲唯一的精神支柱,被一味地溺爱、放纵,上到初二,孩子开始逃学、沉迷网络。我与他交流时,他表现出深深的抗拒情绪和闭锁心理。我把孩子的情况向他的父母通报,父亲这时才发现妻子在管教孩子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他早些干预,孩子的问题是完全可能避免的。
三、解决“单亲”教育问题的方法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男性往往负担着更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家庭经济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们只要支撑起家庭的经济就可以了。改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是整个社会共同的呼唤:请父亲们把时间还给家庭,留一些精力给孩子!
要改变现状,沟通是老生常谈的办法,也是屡试不爽的良药。我的一个朋友,一位优秀的小学老师,组织过为期一个月的系列活动“我的爸爸妈妈”,就是通过调查爸爸妈妈的爱好、生活习惯,用亲子彼此画像、写信等方式,为学生和家长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沟通场”。孩子们在画爸爸的时候,负面的信息居多,有的用烟囱代表父亲吸烟的恶习,有的画父亲跷着脚玩电脑的懒散模样,有的用一个大喇叭表现父亲易怒的坏脾气……孩子们画得惟妙惟肖,简直超越了成人的想象。但是,经过沟通之后,很多孩子都改变了对爸爸的看法,爸爸也通过孩子的眼睛重新认识了自己。有一个孩子,父亲在偏僻的地方工作,很少能陪伴在她身边,在接到“爸爸给孩子写一封信”的任务之后,他一度有所推托。在老师的动员下,爸爸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给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班会那天,女儿读着这封手机上的信,泪流满面,她说:“今天,我得到了最多最真的爱!”在座的学生和家长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沟通是不拘任何形式的,吃饭、游玩、走亲访友都是沟通的良好时机,只要当爸爸的愿意,挑起教育的担子并不难。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场上,可以来一个“父子”“父女”组合,培养孩子和自己相同的兴趣爱好。有位父亲说,我和儿子的沟通就常在澡堂里,一起洗澡、聊天,相互搓搓背,轻松随意间就互相理解了。再忙的父亲,一旦把对孩子的教育当作自己的家庭事业,日程中总能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愿更多的孩子能享受一份完整的家庭教育,获得一份完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