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关键字词。
答题策略:
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答题格式:
赏析句子注意点:指出具体字词,(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表现了)什么怎样(情感或品质等)。
例:结合语境品析第(7)段中。“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4分)
答案:11.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题型三:文章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答题策略:
(1)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线索的形式有:以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要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题型四: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策略: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作答。
例: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题型五:指示代词“这、那、其(这样、那样)”所指内容
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人原文,看是否恰当。一般来说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回答。
题型六:文章结构
答题策略:切忌笼统,不能只 答答题术语,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 (1)位于文章的开头:
A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
D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蛰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例:文章开头两段似乎与“谎言”无关,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题型七:结合全文或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
答题策略: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
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 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例: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4分)
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六方面进行思考: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6.象征和暗示。
答题策略:一定要结合语境,具体作答,切忌笼统。
二、人物刻画
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前面已讲到侧面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这里不再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