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古怪的精灵,他们经常会制造很多问题来为难家长,但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问题,家长用“爱”与孩子沟通时永远都不会错。
儿童节时,小朋友们都互送礼物。一个6岁的小女孩却很不高兴,因为她的哥哥收到的礼物比她多很多,为此她不停地向妈妈抱怨。妈妈并没有评论孩子的抱怨是对是错,也没有向她解释哥哥年纪大,认识的朋友多,收到的礼物自然也会比她多。而是轻轻地对孩子说:“真希望你能收到更多的礼物。”仅说了这一句话,然后就把孩子搂在怀里。令人惊讶的是,小女孩竟然停止了抱怨,在妈妈怀中开心地笑了。
收到的礼物没有哥哥多,在这种对比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不受人重视,不被人关注。在这个时候,她更关注的是她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礼物数量的多少。因此,家长与其给她讲道理,还不如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爱,更有利于她的平静。
当然,如果不了解这些,家长肯定会给孩子讲一番大道理,但这样会使孩子和家长进入无休止的辩论之中,这反而更加印证了孩子的那种错觉,使她的感觉越来越糟糕,进而使她丧失与家长沟通的欲望。
这就是沟通中的关爱原则,家长用“爱”与孩子沟通时永远都不会错。
二、控制坏情绪——感情和行为分别处理原则
很多家长常常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例如看到孩子的调皮行为,他们立刻会怒发冲冠。如果受到孩子的顶撞会与孩子斗争到底,还义正言辞地教育孩子:“小时候就敢跟我顶撞,长大后还了得!”
事实上,家长的这种做法是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混为一谈了。如果家长用愤怒的情绪教育孩子,只会使孩子的感觉越来越差,进而越来越不与家长合作。
孩子很少会主动顶撞或攻击父母,往往是受到家长语言和行为的影响,孩子才会出现一些顶撞攻击的行为。例如,当孩子做错事,很多家长喜欢说孩子笨,面对这种语言,即使孩子当时不回击家长,但他们也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当这种不满情绪在孩子心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来。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碎了,妈妈看到了,这样批评孩子:“你又打碎杯子了,真是又笨又蠢,家里的东西都快被你破坏光了。”
“才不呢,你也又笨又蠢,上次的XX就是被你弄坏的。”
“什么,你竟敢骂妈妈,反了你了......”妈妈实在是太生气了,最后忍不住打了孩子。
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孩子骂家长的行为不对,但孩子的这种行为确实是由家长侮辱性的语言所激起的。这就是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混在一起,所引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