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三年级语文(上册) - 17 孔子拜师

第1题

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认真读一读。

解析  朗读本文时的感情基调是谦逊、诚恳、亲切的。语速稍慢,节奏舒缓,娓(wěi)娓道来,对话时语气诚恳柔和,语调平缓,变化幅度不大。

答案

第2题

孔子和老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说说读后的感受。

答案 我从孔子在求学时不怕路途艰苦和他的言行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虚心好学,有礼貌,不怕吃苦的人。我还从老子不顾七十多岁高龄,到洛阳城外迎候孔子以及他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孔子的具体事件中感受到:老子是一个珍惜人才、爱护晚辈、诲人不倦、甘为人梯、大公无私的人。

第3题

我要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答案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第4题

选做题 这是我找到的孔子的名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

●学而时习之,不亦(yì)说(yuè)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析 这道选做题,列举了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的名言,句意如下: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得新的更深的知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如果)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儿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呀!

下面几句关于孔子的名言供同学们积累: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zāi)?

第5题

综合性学习

实例展示

中国的传统文化——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字或画二神画像。

五代时,后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tónɡ)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yān)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贴春联便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教材习题答案